成都環保局:2017年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20%
三大定位
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轉型發展引領區定位
成都將在西部率先解決好平穩增長和加快轉型的關系,引領西部地區城市轉型發展。
全國城鄉統籌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區定位
成都將力爭在政策法規制定、政府目標考核、干部政績考核以及生態補償機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探索、先行先試。
長江流域經濟帶水生態文明典范區定位
成都將傳承都江堰蜀水文明精髓,著重從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理、水生態建設、水文化塑造等方面構建現代新型人、水和諧關系。
“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成都將基本形成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空間開發格局,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生態文化體系”,昨日,在成都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市發改委副主任劉興軍介紹,7月下旬,成都市正式獲批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6部委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這標志著成都正式啟動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他介紹,示范區的定位是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轉型發展引領區、全國城鄉統籌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區、長江流域經濟帶水生態文明典范區。根據發展目標,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成都將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明顯提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化體系基本形成、體制機制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推廣的路徑和做法。
在示范區的建設方面,成都提出八大主要任務。其中,在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方面,成都將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市域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紅線,將全市劃分為4大總體功能分區。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城鎮化形態格局。
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方面,成都將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將落后產能淘汰向更深層次推進。
在推動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方面,成都大力推進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促進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重點推進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在增強環境承載能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成都將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格局,加大污染綜合防治力度。制定《成都市生態保護條例》,編制《成都市生態保護總體規劃》,落實剛性保護生態資源的各項措施。
在全面加強節能降耗,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成都將出臺《成都市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繼續加快構建公共交通網絡,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實施政府綠色采購,逐步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的綠色產品市場體系”。
在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塑造水生態文明典范方面,成都將促進生態文化與城市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建成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區域生態文化體系。
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方面,成都將建立和完善科學決策機制、行政管理體制、評價反饋機制,創新目標體系、考核辦法、激勵約束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加大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力度,促進城鄉生態形態轉型升級。
在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構建全面支撐體系方面,成都將加強生態信息化系統建設,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準制定、統計監測和執法建設,“加強防災減災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建立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警體系。同時,結合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基礎和經驗,大力推進“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農村新型綜合體建設,加大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力度,促進城鄉生態形態轉型升級。
劉興軍表示,成都還將著力圍繞國家對成都明確提出的“探索推行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節能量交易制度;探索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兩項重點制度創新,努力探索,力爭取得重大突破,為成都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有益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部門訪談
市水務局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到2017年降低到10.2噸
成都將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重點推進農業節水,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到2017年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將達到0.51;工業節水方面,到2017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0.2噸水,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提高到91.4%。
同時,成都將繼續推進雙流縣、青白江區等全省首批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工作,促成2個以上其他區(市)縣加入省級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帶動全市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市農委
到2017年
打造50個以上旅游特色村
成都將明確農業功能分區,將平壩精華灌區確定為“米袋子”、“菜籃子”農產品生產保供區,采取等質“占一還一”的方式進行重點保護。并推動農業實現“八化”轉型,到2017年,實現農業高端產業倍增、農民人均純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實現農村全面小康。
在強化農業發展設施配套的同時,積極發展鄉村生態旅游。2017年,初步建成龍門山、龍泉山生態旅游經濟區,打造50個以上旅游特色村、20個以上鄉村旅游度假示范區,鄉村旅游收入比重達到13%。
市國土局
到2017年,城鎮新增人均建設用地不大于100平方米
成都將繼續提升產業用地效率,到2017年,工業用地容積率達到1.5以上,工業用地畝均投資門檻提高至350萬元以上。同時加強城鎮集約高效用地管理,做好城鎮建設存量挖潛工作,制定中長期挖潛盤活計劃,將土地利用率不高的企業用地、居民點用地、搬遷用地、廢棄地、空閑地作為挖潛盤活的重點,到2017年,城鎮新增人均建設用地不大于100平方米。
市林園局
新建新天府中心公園等
17個城市公園
在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方面,成都將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繼續推進公益林建設,對171.7萬畝國有林實施森林管護,完善公益林生態補償機制,全市重點公益林全部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
在提升城鄉綠化水平方面,增加公園綠地總量,新建新天府中心公園、東部副中心綠軸公園、熊貓生態公園、十陵青龍湖濕地公園、錦江區三圣洪河片區櫻花街公園、成都高新區大源濕地公園等17個城市公園,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標準,優化公園布局,提升改造現有公園和濱河綠地,在舊城改造中因地制宜增加“郵票綠地”和“袖珍廣場”。
市環保局
到2017年,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20%
成都將實施《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2014-2017年)》、《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試行)》,積極推動出臺《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成都市機動車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成都市飲食油煙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立全市大氣污染源清單和環境空氣質量模型。到2017年,重污染天數大幅度減少,中心城區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較2012年下降25%,細顆粒物(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20%。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