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首相:中國正尋求不以污染為代價的發展
丹麥首相托寧·施密特11日表示,中國正在尋求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即不以污染為代價的發展。中丹加強合作是雙贏的,如果能有更多可持續能源得到應用,這不僅有利于中國,全世界也會因此受益。
![]() |
施密特正在對中國進行訪問。11日上午她做客新浪網,就氣候變化和綠色解決方案等話題,通過“微訪談”與中國網友交流。
從“童話王國”中走出的丹麥,是全球首個決定于2050年完全擺脫礦物燃料的綠色增長經濟體。丹麥在歷史上曾經遭遇能源與環境的危機,卻擁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發展以綠色技術為基礎的經濟并舉的悠久傳統。
施密特表示,中國的領導人、中國政府也要創造全新的發展模式,即不以污染為代價的發展。這是中國正在尋求的一種更加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施密特同時稱,中丹合作是雙贏的,如果能有更多可持續能源得到應用,這不僅有利于中國,全世界也會因此受益。
施密特表示,中丹許多合作項目有助于中國應對環境挑戰。中國的環境產業前景很大,并正設立一些目標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不僅是當前面臨的挑戰,未來的子孫也會面對這個問題。不只是中國,全球都需要著手解決。她同時希望,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群策群力,共同對抗環境變化。
作為一個應用綠色能源的國家,丹麥的做法為督促大國減少碳排放做出了良好的榜樣。施密特在訪談中稱,丹麥做出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風力發電等方面為世界提供一些參考。“我們可以保證增長的同時,也可以減少排放,發展并不意味著一定就要提高二氧化碳排放。”
施密特坦言,丹麥的很多計劃都是持續超過30年的長期計劃,從而保證在發展的同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升高。“如果丹麥能夠做到,那么整個世界都能做到。”施密特稱。
訪談期間,施密特還提到了令丹麥人引以為豪的童話作者安徒生。她說,自己感到安徒生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很多孩子都在學習和了解安徒生。中國和丹麥在相隔遙遠,且有很大差距,但她感受到了“安徒生童話”帶來的某種聯系。
“這是一種連結中丹兩國友誼的橋梁。”施密特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