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在我國諸多重大工程中,對氣候變化的考慮存在不足、不重視的狀況,目前大多停留在對過往的氣候常規性的考慮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許多重大工程的干擾日益加重——
日前,霾再次像幽靈一般縈繞在京津冀等地區,不但影響了公眾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影響光伏日發電量。試驗數據表明,重度霾可能造成接近70%的日發電量損失。
伴隨全球氣候變暖,近幾十年來,高溫、強降水、干旱、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和強度有所增加,對我國青藏鐵路、沿海岸工程、高鐵建設等許多重大工程的干擾日益加重。如何應對?
11月30日,中國工程院發布了“氣候變化對我國重大工程的影響與對策研究”咨詢課題的報告,報告將作為《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特別報告出版,這也是我國首次將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的影響進行系統梳理研究。
和氣象相關的自然災害每年占到70%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概莫能外。課題綜合組成員、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陳鮮艷介紹,我國地表溫度升高的幅度大于全球均值,未來10年至50年,中國區域平均溫度還將持續上升,年均溫度增幅總體從東南向西北逐漸變大,青藏高原地區、新疆北部及東北部分地區增溫較為明顯。
《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同時指出,我國降水量變化分布不均,年均降雨日數減少,但是暴雨日數增多;近30年來,由于氣溫升高導致我國的海平面上升約9厘米,平均上升速率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值。
令課題組擔憂的是,我國生態環境自身就比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2%,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面積有64萬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巖溶地區面積超過90萬平方公里,上述情況導致我國每年發生的自然災害與氣象有關的占到70%。
“重大工程立項的科學基礎之一是適應氣候變化,如何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各類氣象災害對工程的危害,是必須長期重視的重大課題。”課題組長杜祥琬院士說,隨著我國高速鐵路建設向西部地區推進,這項重大工程將面臨諸如沿線大風、強降雨、冰雪以及雷害等相擾的氣候環境,采取有針對性的防災工程措施尤為必要。
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考慮不足
在我國諸多重大工程中,對氣候變化的考慮存在不足、不重視的現狀。“尤其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考慮不足,目前大多停留在對過往的氣候常規性的考慮。”課題綜合組副組長、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指出。
對此,課題“沿海工程安全”專題組副組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邵益生有著相同的觀點。他介紹,全球變暖除導致海平面上升外,還會引發或加劇風暴潮、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等海洋災害,“我國沿海城市正實施往海邊拓展的發展戰略,應該充分考慮到目前和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控制向海洋發展的合理規模,避免‘過度臨海化’和‘過度工程化’的傾向”。
根據報告,我國的電網已發展為全球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電網,但需要強調的是,由于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我國建設了一系列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這些通道大都跨越多地理條件和多氣候復雜環境的地域,且輸電距離遠、容量大。
“建立廣義智能能源網,深度融合氣象信息、電源信息與電網運行維護信息和技術,形成電網的氣象災害預測、電網安全預警一體化防護系統,同時完善應急管理機制。”杜祥琬表示,這也是課題組基于對未來氣候可能發生的情況對國家電網建設提出的建議。
亟須提高決策部門對氣候變化的重視
“目前,一些重大工程在運行中,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日益顯現,是否會進一步影響到社會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亟須引起各級政府的足夠重視。”杜祥琬指出,這也是設置該課題的初衷。
根據報告,自2000年以來,我國暴雨發生頻次和影響范圍較常年增加了10%;2013年我國南方出現了自1951年以來最強高溫熱浪,有337個縣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低溫事件頻繁,2008年至2013年的6年中有5年極端低溫站數超過100站,遠高于1991年至2007年的平均值。
杜祥琬指出,上述現狀給我國的諸多重大工程建設提出了挑戰,如何應對?他認為,根據全球氣候變化,相關部門要及時將相應科學研究得出的最新數據和成果應用到新建重大工程規劃和設計中,開展專項評估,同時對已建工程應對極端氣候災害的能力進行復核。
“關于適應氣候變化的工程技術標準應該進行修訂。”杜祥琬建議,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的預警和實時監測系統,建立多部門聯動的長效工作機制,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到工程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