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勇于向落后產能"開刀" 把污染危機變發展商機
天津市河西區通過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的網格化管理,空氣質量逐步改善,各項環境指標穩步提高。目前,該區空氣質量已名列全市前3名。圖為天津市河西區網格指揮中心。本報記者杜銘攝
9月28日,河北省相關部門對華電石家莊熱電廠十五、十六號機組關停拆除進行了核查確認,每年可減少燃煤12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758噸。
7月14日,河北邢臺市沙河工業區一座連著3條格法玻璃生產線的煙囪在爆破聲中轟然倒下。當天,沙河市一次性炸毀了10座玻璃生產企業的煙囪。
2月23日,河北邯鄲市武安市烘熔鋼鐵有限公司廠區內,一座420立方米高爐在切割機的轟鳴聲中開始拆除。當天,邯鄲市集中拆除了武安6家鋼鐵企業8座煉鐵高爐。
……
這是河北省淘汰落后產能,鐵腕治霾的鏗鏘步伐。
長期以來,河北省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鋼鐵產量全國第一,水泥產量全國第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對于資源的依賴嚴重,在生產出大量鋼鐵、水泥的同時,也消耗著巨大的能源,造成了河北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從石家莊到邢臺,從唐山到廊坊,環保部發布的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河北長期占據了6至7個席位,嚴重的霧霾成了人們的心頭之痛。
必須向落后產能“開刀”,京津冀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0月30日,北京市經信委表示,北京市已累計關停退出污染企業663家。去年11月和今年2月,河北省集中開展了兩個批次的化解鋼鐵產能“周日行動”,共壓減煉鐵產能1127萬噸、煉鋼產能829萬噸,并以廊坊市為重點開展了“環首都圈”水泥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集中行動,以石家莊市為重點開展了“環省會圈”水泥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集中行動,共壓減水泥產能2800多萬噸。
“第二次‘周日行動’拆除的設備中,不屬于落后產能的轉爐3座、400立方米以上高爐7座。”河北省發改委紀檢組長劉海生特別提醒《經濟日報》記者,這是河北向全省鋼鐵企業釋放的進一步淘汰過剩產能的強烈信號。
然而,淘汰落后產能絕非易事。削減產能,首當其沖的是下崗人員如何安置?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到2017年,河北將壓減6000萬噸鋼鐵。這意味著幾十萬名直接間接就業人員需要妥善安置,每年需支付社保資金上百億元。
為了“脫胎換骨”,不惜“傷筋動骨”。如今,京津冀已下定決心,對過剩產能堅決說“不”。河北提出:哪怕犧牲一段時間的GDP和財政收入,也要只爭朝夕打贏這場環境治理的攻堅戰。北京提出,到2016年底,將全部關停退出1200家工業污染企業。天津提出,到2017年,將鋼鐵產能控制在2000萬噸,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500萬噸。
“壯士斷腕”還需“接骨重生”,有退有進才能實現產業結構的有序調整。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表示,調結構是唯一出路,必須堅持有增有減、有進有退、增減結合、進退并舉,提出要把污染危機變成發展商機,從污染產業大省轉向環保產業強省。
在京津冀采訪過程中,記者切實感受到各地在淘汰落后產能上“退”得有力,在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興產業上也“進”得有方;落后產能砍下去,替代產業扶起來。
天津搭建起“節能環保技術超市”,提供技術、產品、咨詢、設計、監測一體化服務,目前在“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實施過程中已采用了上千項最新的環保科技成果。河北在全省范圍開展“扶助小微、轉型成長”專項行動,截至目前,服務企業2300余家。
通過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高技術產業等替代產業,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河北工信廳副廳長周軍堂告訴記者,今年1至8月,河北產業結構呈現“一降兩升”趨勢:重工業占比下降,比同期下降1.5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支撐作用增強,增加值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穩步提升,增加值同比增長11.8%。(經濟日報記者劉松柏杜銘鮑曉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