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探索建立大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近年來,湖州市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環保優先意識,不斷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并在實踐中探索建立了一套從源頭解析、方法措施、考核評價到長效管理“四位一體”的大氣污染防治體系,為空氣質量持久持續改善提供堅實基礎。1-10月,市區pm2.5 日均度為6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空氣優良率(aqi)同比提高6.6個百分點,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科學解析,找準源頭。pm 2.5 來源多 樣、機理復雜,為科學分析pm2.5 成因,我市與南開大學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開展地校合作,開展pm2.5源解析研究。通過南開大學一年多來的現場采樣、實驗研究和建模分析,初步得出對湖城影響較大的一次污染源排序為揚塵、煤煙塵、機動車尾氣三類一次污染源和二次硫酸鹽、硝酸鹽等二次污染源。南開大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市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我市以此為基礎,圍繞“塵”“煙”“氣”三大成因,點面結合,綜合施策,取得階段性成效。
長短結合,突出重點。今年2月,我市落實國家和浙江省有關要求,在全省范圍內較早制定了《湖州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4-2017)》,布局實施6項重點任務、23項具體工作,明確未來4年大氣治理方向和目標,力爭到2017年市區pm 2.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27%。在制定長期治理規劃的基礎上,針對秋冬季嚴峻的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適時召開“治霾318”攻堅行動動員大會,開展三大攻堅戰,18攻堅任務,突出“治塵、治氣、治煙”三大重點,強勢推進建筑工地揚塵整治、高污染燃料小鍋爐淘汰、黃標車淘汰等重點工程,促進大氣質量穩定好轉。
督查考核,動真碰硬。根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辦法,開展環境空氣質量管理以及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考核結果作為縣區、部門領導班子政績評價的重要依據,并與建設項目審批以及財政資金獎懲結合,考核結果要公開發布,接受公眾監督。市委、市政府兩辦督查室定期開展督查通報,對工作不力、履職缺位的單位主要負責人依法依規進行問責。2013年6月和今年8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聯合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縣區和部門進行全面督查,進一步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各項措施的落實。
聯防聯控,形成長效。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各縣區、各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湖州市清潔空氣行動領導小組,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落實縣區主體責任和部門牽頭責任,強化“縣區主體、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明確技術支撐、資金保障、網格監管、應急處置等工作長效保障機制,確保各類治理項目和各項管控措施落實到位。
全民參與,營造氛圍。充分發揮媒體輿論導向作用,市縣媒體聯動,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大意義、工作動態、成效經驗開展廣泛深入宣傳,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建立新聞媒體曝光機制,由各媒體對聯席會議提供的問題和調查掌握的問題及時進行曝光。通過開展集中和專題宣傳,動員各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志愿者,投入到攻堅行動中來,提升公眾治氣理念,引導企業自律,使人人都成為大氣污染防治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