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費征收標準提高利于PPP模式推行進而有望加速管網建設
首部全國性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出臺,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26日發文《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5〕119號。
事件評論。
污水處理收費設定下限,高于以往收費均值。污水處理收費漲幅明顯,并且政策要求全國各地收費應根據成本補償原則在未來兩年內逐步調整到位。通知要求設市城市污水處理收費居民每噸調整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縣、重點建制鎮居民每噸不低于0.85元,非居民不低于1.2元,我們單就以12年的居民污水處理費均值0.81元/噸作為比照,漲幅在18.8%左右。12年調研數據顯示全國存在13個城市(共36個城市)的污水處理費低于0.8元/噸,價格調整提高了1/3城市收費標準。
收費將專項用于支付第三方服務費。污水處理費屬于政府非稅收入,全額上繳地方國庫,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將專項用于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行和污泥處理處置。處理費將以服務費的方式支付給污水處理單位,服務費將按污水處理量、污泥處理處置量、排水管網維護等服務質量和數量予以確定。也就是意味著,地方政府支付污水處理的服務費將在源頭上拓寬口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政府資金緊張的局面。
標準提高利于PPP模式推行進而有望加速管網建設。長期以來,地下管網的建設進度緩慢,主要是受到地方政府資金緊張和官員政績考核弱相關的制約。隨著PPP公私合營模式推進,原有的管網采購模式將發生變革,從政府相關部門一次性支付管道費用,改成在運營期間分期支付,減輕了地方政府提供該公共服務的資金壓力;其次,地下的管網政績考核在最近的政策文件中逐步"浮上地面",強化了地方政府管網投資建設的動力。
進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原先的管網運營由國有資產負責,但在新的PPP模式社會資本逐步滲透下,運營效率將有效提升,盈利模式也將優化,反促管網投建的持續推進。就池州"廠網一體"PPP示范項目盈利模式來看,污水處理費標準提升將提高地方政府在運營期間支付政府購買服務費的支付能力,而且就承接項目盈利模式來看總體收益還是相當可觀,管網建設有望在公共品服務功能的承接和盈利的配合下如火如荼地展開。
我們認為在資金層面、制度層面的持續推進下,納川股份、偉星新材、永高股份、顧地科技等管網企業有望受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