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技術取得突破
近日,由中國地調局地科院資源所承擔的“EK-SS技術聯合修復多重金屬復合污染場地典型示范研究”因其取得突破性進展而獲得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該項目屬于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復合污染場地EK-PRB/SS配套修復技術與示范”的子課題,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佳文和研究員陳明領導的科研團隊承擔。課題組以湘江流域Cd、Hg、和Pb等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場地為對象,開展了復合重金屬污染土壤的電動修復技術(EK-SS)研究。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持續攻關,他們完成了污染土壤修復工藝流程設計與優化,通過野外多批次規模實驗研究,形成了相關的修復方案和實用修復裝置,研究數據初步驗證了下一步開展典型示范研究的應用效果和前景。
2014年6月~10月,陳明等在野外條件下對選定的三種典型土壤進行了5個批次的中試試驗,修復周期分別為24、48、72、96和104小時。分析測試數據表明,經過72小時的處理,對Cu、Pb、Zn、Cd和Hg等重金屬,不但土壤中活動性比較強的可溶態、離子交換態和碳酸鹽結合態被驅動和去除,而且活動性較差的鐵錳氧化物結合態、有機結合態乃至殘渣態也被去除。經過48小時處理,土壤中主要重金屬的總含量可以降低70%左右,并被裝置中的“捕獲系統”所捕獲。更長時間(72、96或104小時)的處理實驗數據證明,有更多的重金屬以更快的速度從土壤中解析出來并被去除。目前,這部分土壤樣品中的重金屬含量仍在測試之中。
據介紹,課題組研制的土壤重金屬活化劑能在不破壞土壤結構的前提下,使土壤重金屬大量活化進入水溶液中,并將實驗土壤的電阻從15000歐姆最低降至15歐姆左右,使重金屬的去除更加容易,大大降低了修復成本,縮短了修復時間,提高了修復效率。課題組還應用了一種新型電極,成功地消除了堿性帶,使得重金屬可以順利脫離被處理土壤系統并被修復裝置的“重金屬捕獲子系統”捕獲和移除。研究表明,與國內外相同規模的電動修復技術相比較,應用本次研究成果修復土壤的時間成本遠遠低于國內外同類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