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環保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四川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完善生態環境源頭保護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四川省德陽市委七屆八次全會要求著力抓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改善發展環境上取得更大突破。要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健全環境治理責任體系。
當前,從中央、省委到市委都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都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
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的現實必要
德陽正處在貫徹落實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爭當四川次級突破排頭兵,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然而,由于認識深度、發展階段等多方面原因,現行的生態環保考核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環境產權制度、環境執法監管監督機制等方面,與當前面臨的生態環保形勢和任務還不相適應。
首先,現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生態環保指標權重低,行政管理體制不順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在當前的政績考核體系中,經濟發展指標所占比重過大,以GDP為主導的發展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分屬不同部門主管,生態保護職能分散在許多部門,這種分散管理模式存在諸多弊端。
其次,環境產權制度不明晰,環境經濟政策體系不完善。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排污權交易
市場機制,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價格體系尚未形成。
第三,環境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和全社會參與機制尚未建立。在實踐中重經濟輕環保的現象一直存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還相當滯后,公眾參與程度不高,參與的領域窄,對政府環境決策參與較少。
德陽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改革的探索實踐
四川省德陽市作為全省工業重鎮和沱江源頭生態屏障,長期以來工業污染治理、環境風險防范、生態環境安全都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繁重的任務。近年來,德陽市積極探索生態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并成功運用于工作實踐,取得了重要成效,同時也為深入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
首先,實施了一系列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建立實施了齊抓共管的環委會工作機制。建立完善了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目標環保指標考核、各縣(市、區)黨政“一把手”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市級部門共同目標環境保護考核、全市環保系統目標考核等共4套條塊結合的環保工作目標考核體系。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成立了由市領導擔任主任的環境保護委員會,統籌、協調、推動全市的環境保護工作,研究解決重大環境問題。
其次,建立實施了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管理制度,全省率先試點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出臺了《德陽市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屬排放總量指標管理暫行辦法》,通過用經濟手段相互調劑排污量,實現德陽各縣(市、區)環境容量有償互補。全省率先試點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德陽市率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通過簽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實現了企業與第三者利用保險工具來參與環境污染事故處理,降低了企業經營風險,有利于促使其快速恢復正常生產。
第三,建立實施了重點流域水質超標扣罰制度。建立實施跨區域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合作機制。德陽市出臺了《設立水質超標資金并試行重點小流域考核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罰制度》,以重點小流域考核斷面水質監測數據為依據,將經濟手段用于環境監管,激發各縣(市、區)政府治理水環境污染的內在動力。為加強跨區域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成都德陽兩地密切協作合作,著力構建以聯席會議、聯合執法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為基礎的合作保障機制,整合雙方資源、實現區域聯動。
第四,建立區域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合作機制。德陽市與成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等7個兄弟城市在瀘州市共同簽署了《成都經濟區8市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合作協議》。通過建立區域應急資源信息庫,建立信息聯系制度,實現應急物資相互調劑、應急力量相互支援。
深入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改革的思考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結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安排部署和生態環保工作的工作實際,生態環保體制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加快推進。
一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改革現行的生態環保考核制度,將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定出臺考核指標更多、內容更細、要求更高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和考核實施方案。按照獎優、治庸、罰劣的原則,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把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與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資金安排結合起來。
二是進一步深化資源環境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破除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障礙。要建立跨部門協調機構,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加強基層環保機構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在重點鄉鎮設立縣(市、區)環保局的派出機構,由縣(市、區)環保局垂直管理,或者在鄉鎮政府內部掛環保辦公室或監察中隊牌子,設立專管職位,從事鄉鎮環保工作。進一步加強區域環境管理合作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和工作聯系,整合資源,整體推進區域、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提高治理和保護成效。
三是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和資源環境經濟政策。建立和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法律地位;加強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排污權交易監管;加快排污權交易支撐體系建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明確實施生態環境補償的資金來源、重點領域、補償方式、補償標準,確定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權利義務和保障措施,加快資源稅改革,適時開征環境稅。完善資源產權制度,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充分體現資源所有者權益。
四是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以及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機制。建立多方參與的政策制定機制,必要時實行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制”。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中的作用。建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機制,明確公民個人和非政府組織的環境決策參與權、環境監督權和環境訴訟權利。加強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加強人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通過建立受理公民對行政行為申訴的機制,推進政府問責制度的落實,積極推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嚴格規范開展。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監督職能部門依法行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