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科技成果治療大氣污染治理等"城市病"
目前,在大氣污染防治、人口擁堵、公共安全等諸多領域,科技都為北京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北京用科技成果治療“城市病”
日前,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共有220項科技成果獲獎。在這些獲獎的科技成果中,一批涉及大氣污染治理、人群密集區客流數據監測和預警、地下水安全及污染防控修復、廢舊電子電器的工業回收等破解“城市病”困局的科研成果成為新亮點。
“北京在2014年有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而目前,在大氣污染防治、人口擁堵、垃圾污水處理、公共安全等諸多領域,科技都為北京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這樣肯定科技成果在破解“城市病”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科技助力大氣污染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重污染背景下的灰霾、PM2.5、氣態污染物的立體監測,是困擾我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一大難題。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的科學家聯手攻關,完成了“北京地區空氣質量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項目。“我們攻克了空氣質量遙感監測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區域大氣顆粒物、氣態污染物、沙塵、秸稈等污染物和污染過程的低成本動態監測,初步達到了大氣環境監測天地一體化的能力,并且相關成果已推廣應用到天津、河北等地,推動了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的聯防聯控。”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北京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副主任張壽全牽頭完成的“北京市地下水資源安全及污染防控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他介紹:“這一項目研發了地下水評價、模擬技術和多項用于水土污染修復的新技術,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揭示了北京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演變規律,創建了‘生態清潔小流域’水源保護新模式,指導建設了平谷、張坊、懷柔、馬池口等4個應急地下水水源地,10年來累計增加供水約30億立方米,每年解決300萬人生活用水。”
人群密集區安全有了科學預警
人口擁擠是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發展的瓶頸,而地鐵、旅游區等人群密集區的公共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大密度步行客流監測組織疏散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研發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客流監測數據網絡化采集系統和替代國外進口成品的二維激光測距傳感器,同時研發了大密度步行客流安全高效集散仿真軟件,形成大密度步行客流預測及預警成套技術產品。
這些新技術產品在天安門廣場、故宮、北京市地鐵重要換乘站的多個人群密集的出入口都已安裝應用,實現客流數據實時監測和預警,有效降低了特定區域內的安全事故發生率及事故損失。
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實現產業化
針對我國廢舊電子電器處置和回收產業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后、回收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北京科技大學聯合華新綠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了“廢舊電子電器處置和資源化技術及其工業化應用”項目,重點攻克了廢舊電子電器拆解、破碎、分選、冶煉、貴金屬分離提純等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
這些技術和裝備實現了貴金屬無氰全濕提取、銅電解提取、鉛錫等重金屬協同提取和尾液綠色循環再利用,并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