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掛鉤"烏紗帽"牽住環保"牛鼻子"
3月底,環保部將再次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檢查,這也是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的首次大檢查。記者獲悉,與以往不同,為配合最嚴《環保法》,今年將首次把督查結果與地方大氣污染防治考核相結合,同時采取實行無人機與地面督查同步的檢查方式。此外,本次檢查還將范圍集中于京津冀地區,以此檢驗聯防聯控機制的落實。(3月18日《南方都市報》)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根源的認知上,61.0%的受訪者認為在于執法不嚴,60.0%的受訪者認為“企業的污染成本和違法成本太低”。被譽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在處罰方面作出了很大的修改和完善,不僅處罰的額度大幅度提高,處罰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對違法排污企業按日計罰,甚至處以行政拘留。毫無疑問,在推動環保方面,關鍵還在于執法是否嚴格。
呼吁把環保與官員的帽子掛鉤由來已久,因為大家普遍感到地方官員對環保缺少動力,一者環保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二者強化環保執法,直接影響到地方的GDP等諸多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地方執行環保政策和開展環保執法不力的局面,甚至直裸裸干擾地方環保執法,包庇縱容企業排污。
在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中,提出了將環境保護納入政績考核的概念,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制約權力和分化利益掣肘。一者賦予了環保執法更充分的權力,他抓住了權力構架中的關鍵少數,能夠更好地將管理的壓力傳遞到未端。如,對地方的污染防治邊檢查邊考核,所涉及的各類大氣排污企業環保設施運行、污染物排放、重污染天應急預案制定及執行以及群眾投訴案件辦理情況,任何治理不力、執法不嚴的,隨時都有考核的壓力繃著,逼著地方官員主動作為;二者對地方官員來說,也是壓力的釋放。地方官員不重視環保,不是因為不知道環保重要,而是“排污成生產力”綁架了政治倫理,環保納入政績考核本身就是對政績觀的一次制度糾偏,用制度營造出來的公平環境,更有利于地方官員在環保與發展找到平衡點。
防污掛鉤“烏紗帽”牽住環保“牛鼻子”,找準了撬動環保責任落實的支點。當然,在具體的落實中,僅要牽住“牛鼻子”,還需要讓不聽話的牛感鼻子疼,一方面要嚴格環保督察與政績考核標準,用一個尺子來衡量;另一方面要增強環保督查與政績考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持威懾力。此外,將環境保護納入政績考核,不能限于環保執法的需要,還應更深層次與地方環境的切實改善、與民眾切實可感的環境質量相適應,讓環保的結果與官員的升遷、調任相掛鉤,成為干部任用的一個砝碼。環保部首次把督查結果與地方大氣污染防治考核相結合,邁出的僅僅只是第一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