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看環保制度
和煦春天,萬物生機煥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代表、委員的介紹和評論增添了經濟社會發展春的生機、春的活力、春的希望。
這里介紹3位學者對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的見解。
一是制度建設呵護“清新福建”。據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玉珍代表介紹,多年來,福建森林覆蓋率一直保持在全國前列,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為優。福建之所以“清新”,除了自然稟賦好,政府和百姓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福建多年堅持不懈搞“四綠工程”,綠化城市、綠化村莊、綠化交通沿線,還有沿海防護林。政府舍得在環保上花錢,環保投入逐年增加。今年“清新福建”還將迎來一件喜事:福建計劃年內完成全省生態紅線的劃定,省里已經初步制定了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張玉珍表示,希望這個制度能有法律效力,要像國家保護18億畝耕地一樣管住生態紅線。
二是依法強化環境保護的基礎能力。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代表表示,新的《環境保護法》首次提出“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重新定位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強調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強化了環境監管的法律手段和制度設計。我國正處在轉型期,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亟須提升。為此,應著力加強環境質量控制和風險控制的科學研究,注重環境保護基礎能力建設,使環保工作躍上新高點。
三是以制度創新解決環保問題。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委員表示,我國的環保問題必須在發展中解決。發展的核心是創新,最主要的創新是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環境治理完全可以打造為中國經濟新增長點。在國家層面,應該實施工業綠化戰略。現代工業綠色技術相當成熟,已經發展到可以不傷害百姓健康的水平。在德國的母親河萊茵河畔,就建有世界上最環保的煉鋼廠。實施工業綠化戰略首先要抓的是污染大戶——用煤煉焦煉鋼的重化工業,其次是柴油車。相信用不了5年時間,污染狀況就能夠大大減少,同時也解決了產業轉型的問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