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話題的高熱度預示著新一輪的環境治理將提上日程
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使得環保成為熱門話題,與此相關的討論綿延已久,其中積累的一個共識就是,必須重視該問題,并盡快采取積極行動。全國“兩會”作為共商國是的重要場合,代表、委員們對環保也有著特別的關注,其間有關環境治理的訴求得到了官方的回應,相關的應對之策逐漸浮出水面。
代表、委員對環保提出的建議不少都涉及具體的環保措施,比如民盟、民建、農工黨等民主黨派建議京津冀三省市應聯手應對大氣污染,并提出了設立“生態保護基金”的建議。而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后則反對汽車限購,認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應當多修建立交橋和高架橋,保持道路通暢,并使交通指揮智能化,提高道路運行管理水平。新上任的環保部長陳吉寧的觀點同樣讓人耳目一新,他提出對企業環境違法要嚴格查處,地方政府和部門違法的也要依法查處。
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與專業性,缺乏相關知識背景的代表、委員從技術角度介入討論的空間其實并不大,相對而言,公權力在環境治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則容易界定。代表、委員們提出強化公權力責任來治理環境的建議針對不同的主體,方法論卻如出一轍,那就是,要通過政府的積極行動,尤其要通過強化對責任主體的監督從而達到治理環境的目的。類似的建議容易得到輿論的喝彩,可見觸及了問題核心,至于是否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則還有待商榷。
地方環保部門執法不嚴,層出不窮的地方保護主義,顯示政府部門在環保工作中監管不力,環境保護的角色扮演不到位,甚至顛覆了這一定位,走向了環保的對立面。代表、委員們順理成章提出強化問責的建議,這無疑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事實上,通過強化問責繼而推動環境治理的建議已逐漸被采納,因為環境問題而被問責的官員越來越多,也有地方政府部門因為治理環境不力而受到上一級政府部門的處罰。這些措施有一個共性,即本質上都是事后問責,在實踐中能夠起到多大的震懾作用難以預知。在“唯G D P論”還未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的情況下,不排除有的政府部門或官員存在鋌而走險的心理,所以環境治理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還應涉及日常的權力制約與監督行為。此前就有批評者將環保問題概括為政府監管不力與監督政府不力兩個方面,相對而言,如何監督政府行為,使其行為不走偏,還有待深入探討。
代表、委員的聲音有一定的代表性,環境治理確實需要有環保執行力的政府部門。除此之外,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制建設同樣亟須推進。本次人大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傅瑩提到,環保法一系列相關法律都要“動大手術”,并且要“長牙齒”。“兩會”環保話題可謂眾聲喧嘩,環保涉及諸多領域的事實提示我們,碧水藍天并不是一個容易抵達的目標。
今年“兩會”環保話題的高熱度預示著新一輪的環境治理將提上日程,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當然,無論是“兩會”還是民間,環保話題的高熱度并不意味著這是一個低門檻的話題,相反它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不同角度的思考會得出迥異的答案,在落實為具體行動之前,需要去甄別、去論證。在呼吁重視環保的同時,也要警惕環保行動異化為追求個人利益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環保決心和注重實效的行動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的環保事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