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啟動"藍天行動" 甩掉"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黑帽
2003年、2004年,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均有株洲。然而,僅僅用了一年時間,株洲便將這頂“黑帽子”成功摘掉。
此后10年,株洲人以建設“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一步步實現著“藍天綠水”的愿景。
回憶:1200多畝稻田葉端一夜泛黃
作為國家“一五”、“二五”期間重點投資建設的老工業基地,石峰區清水塘10平方公里范圍內,曾經聚集著冶煉、化工、建材、火電等180多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重工業企業,煙囪、塔罐、高爐、管道,在這里密布。
工業發展為株洲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長期“重發展,輕環保”也給株洲帶來后患:工業“三廢”對區域地下飲用水及土壤造成嚴重污染,鎘、鉛等有毒金屬含量嚴重超標;二氧化硫、煙塵、汞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承載能力,酸雨頻率高達79%。
如今,石峰區白馬鄉白馬村的居民回憶起發生在11年前的那一幕,仍然記憶猶新。“前一天晚上,我們就聞到一股刺鼻味,感覺喉嚨被噎著,睡不著覺。第二天起來發現,一夜之間,1200多畝稻田葉端大多泛黃,看上去像被火燒了一樣。”有居民告訴記者,環保執法人員調查后稱,出現這種現象與個別企業廢氣排放超標有關。
行動:掛牌督辦“六大環保問題”
2005年3月1日,株洲市“藍天行動”正式啟動。“不避矛盾,態度堅決,寧可GDP少增長幾個百分點,寧可其他方面過點緊日子,也要千方百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將一個環境優良的株洲還給市民,留給子孫!”在啟動儀式上,時任市委書記肖雅瑜擲地有聲。
2005年6月21日,市環保局、市監察局聯合下文,對當時我市企業違法排污損害群眾利益的六大突出環保問題首次掛牌督辦。這六大環保問題分別為株洲華銀火力發電有限公司燃用高硫煤問題、市清水、荷花兩水泥廠立窯粉末污染治理問題、湘江株洲段水上餐飲污染取締到位問題、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限期治理問題、茶陵縣境內煉鋼項目涉鎘污染問題、縣(市)政府“土政策”與環保法律法規相沖突的問題。
發文7天后,市區兩級環保部門共出動120人,分成14個檢查組,從下午17時一直到晚上22時,對全市百余家企業的煤質含硫率、鍋爐是否按規范操作使用、煙氣是否達標排放等情況進行清查。結果,有7家企業環境違法被逮個正著。
發力:環境治理入列政府十件大事
改善株洲城市環境,清水塘是關鍵。2005年,株洲將抓好以清水塘工業區為重點的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列為政府的十件大事之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減污控污措施。清水塘工業區63個項目被要求限期治理,株冶鋅I系統煙氣除汞工程等十大重點污染源治理全面展開。
對于人們十分關注的湘江鎘污染問題,省委、省政府和國家環保總局高度重視,當年就展開全面治理。工程總投資達2600多萬元,對鎘含量較高的22口水塘的底泥進行脫水、水泥固化后運至渣場處理,另兩口水塘塘泥就地固化,水塘回填,25萬多立方米含鎘污水、8.78萬立方米含鎘污泥得到全面處理。2006年10月,這一工程建設竣工,大幅度消除了鎘污染隱患。
全面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對污染嚴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不符合清水塘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在“藍天行動”階段工作會上,市政府授予環保執法人員多項“特權”:可隨時進入任何企業檢查,任何單位不得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由阻撓;考核測評中,環保部門負責人因嚴格執法導致企業打低分惡意報復,將獲末尾淘汰豁免權……
成績: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到298天
成功退出“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行列
2005年8月6日,本報頭版頭條刊發報道:市區空氣爽,五年來少見。根據當時數據統計,2005年1—7月,市區空氣質量污染綜合指數同比下降0.818,良好天數同比增加46天,良好率高達83.5%,空氣良好程度5年來罕見。
治污減排初見成效,但全市上下并未放松警惕:華銀火電企業投資3.29億元,給4臺發電機組配備煙氣脫硫設施,脫硫率超過98%%,年削減二氧化硫排放近3.8萬噸。此后,株冶、智成化工被批準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項目,清水塘循環經濟工業園一舉躋身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
空氣逐步得到改善,天空漸顯湛藍。2005年全年,株洲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到298天,比2001年增加101天;全市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為2.788,比2001年下降0.854;湘江株洲段水質由原來的Ⅳ類改善到III類,市區飲用水源水質合格率為97.86%,超過國家考核要求2.86個百分點,成功退出“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行列。
此后10年,株洲人以建設“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一步步實現“藍天綠水”的愿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