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挖濫采如何管得住?
一個曾經發生萬人私挖濫采、礦渣隨意丟棄、礦區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黃龍玉礦區,如今已是開采秩序井然、生態環境良好、百姓坐享紅利。自2004年云南省龍陵縣境內發現珍稀玉石礦種黃龍玉至今11年間,圍繞黃龍玉資源保護與開發,這個西南邊陲小城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前不久,記者跟隨2015年云南環保世紀行采訪團,驅車千里走進龍陵縣,深入黃龍玉開采礦區和黃龍玉產品交易市場等地,對云南省通過立法加強黃龍玉資源管理、促進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提升的相關情況,進行調查。
??玉之殤:私挖濫采環境遭破壞
黃龍玉是云南省龍陵縣境內蘊藏的一種珍稀玉石礦種,屬花崗巖低溫熱液成因的石英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據龍陵縣黃龍玉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縣黃龍玉協會會長侯德升介紹,黃龍玉礦區主要分布在龍陵縣龍新、象達、鎮安、龍江4個鄉鎮,儲量相對集中、品質較好的黃龍玉礦點主要分布在小黑山自然保護區周邊林區及蘇帕河、象達洼河流域。據已探明的首采區儲量測算,小黑山主礦區黃龍玉礦資源保有量約58萬噸,其他礦點的黃龍玉礦資源預計約91萬噸,可利用率為5%。
龍陵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04年當地首次發現黃龍玉的消息一經傳出,讓渴望早日脫貧致富的群眾喜出望外,也讓一些頭腦靈活人士尋到了商機。
侯德升說,最初,當地群眾看到水電站施工人員把從河道里撿來的“黃蠟石”(黃龍玉最初人稱黃蠟石)作為觀賞石運到外地賣出了好價錢,也紛紛效仿,到河道里尋寶。當第一只用“黃蠟石”打造出令玉石界大為驚嘆的手鐲問世以后,黃龍玉一朝成名,消費者喜愛有加。緊跟市場變化,黃龍玉身價也不斷攀升,漲價速度之快,一度成為商品價格暴漲的一個代名詞。瘋狂的石頭吸引更多群眾加入了尋寶行列,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小黑山主礦區,最多曾聚集了3萬余名掘寶人。
在巨大利益驅使下,龍陵縣曾一度出現較為嚴重的盜采、濫采、破壞性開采黃龍玉資源的現象,私挖礦洞最多達到109個。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礦產資源流失和礦區生態環境破壞。
記者從龍陵縣政府提供的一段視頻資料中看到,當時,黃龍玉礦山周邊及蘇帕河流域的私挖亂采十分突出,部分礦區及流域的生態破壞十分嚴重。山里毀林修建便道、搭建簡易工棚隨處可見,附近毀壞林草后在裸露巖石上開挖的礦洞格外刺眼,礦洞前礦渣零亂堆放,一片狼藉。因未找準礦點,挖寶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肆意對林區土地進行翻挖,一座綠油油的青山被糟蹋得亂七八糟。
??玉之惑:多次整治頑疾難根治
針對黃龍玉被無序采挖這一嚴峻形勢,龍陵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先后采取多種強有力措施進行綜合整治和系統治理。
2006年6月,龍陵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縣委政法委書記任常務副組長的礦區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抽調150多名工作人員組成礦區疏散勸返、公路堵卡巡查、鄉村宣傳教育3個工作組,加強礦區整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指揮。同時,相繼成立了黃龍玉開發協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黃龍玉開發管理辦公室、黃龍玉開發管理服務中心,專門負責黃龍玉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
與此同時,龍陵縣還建立了宣傳教育機制,組織工作人員深入礦區一線,采取召開現場會、座談會、戶主會等方式,宣講法律法規,宣傳安全生產知識,對群眾進行耐心細致地宣傳引導和教育勸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定對策。
在此基礎上,龍陵縣不斷加大專項整治力度,著力規范開采行為。自2006年起,每年投入不低于250萬元專項整治經費,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礦點的突出問題,采取上疏散勸返、下堵卡盤查、礦區外圍進村入戶進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層層簽訂嚴禁私挖亂采黃龍玉礦石的責任書等措施,多次開展以小黑山主礦區為重點的黃龍玉礦山秩序整治專項行動。
截至目前,累計動員群眾自愿拆除工棚305間,炸封礦洞140個、礦坑29個,勸返疏散上山采礦群眾1.4萬余人次,現場宣傳、入戶教育群眾4.5萬余人次。查辦非法開采、販運黃龍玉案件282件489人,收繳偷采、偷運黃龍玉礦石30余噸;查處哄搶黃龍玉、打架斗毆、圍攻工作組等刑事、治安案件36件,處理涉及黃龍玉的各類違法犯罪人員92名。
通過開展專項行動進行集中整治,及時有效地制止了黃龍玉礦山秩序多次反彈,有力地整治了私挖亂采黃龍玉的違法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黃龍玉資源和生態環境。
侯德升說,這種雷厲風行的專項整治震懾力強、見效快,但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礦區無序開采曾出現過的5次大反彈,尤其是2007年7月5日發生的400多人到礦區哄搶黃龍玉事件,縣委縣政府認為,利益分配不科學、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因素,是導致群眾心存不滿情緒和私挖亂采的根本原因。
??玉之道:依法管理產業趨規范
經過十余年對黃龍玉資源的開發利用,龍陵縣黃龍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認真做好黃龍玉資源保護管理立法工作,積極爭取立法保護,一直是龍陵縣推進黃龍玉產業規范發展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龍陵縣自2013年初開始籌備爭取黃龍玉資源保護管理立法工作,得到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及保山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和相關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去年11月27日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今年1月1日起實施。
云南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委員會主任何天淳說,黃龍玉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需要結合實際通過地方立法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資源和環境。立法突出環境保護,條例在調整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的關系上明確了合理開發與保護環境并重的具體措施,規定了政府、企業、礦區群眾三者的責任和業務。
《條例》明確,龍陵黃龍玉資源的管理,應當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統一規劃、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的原則,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
為了突出環境保護,《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在水庫、河流、飲水干渠、城鄉供水源地等區域和設施的安全范圍內禁止開采黃龍玉資源。違反規定的將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黃龍玉礦石和違法所得,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黃龍玉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區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對保護龍陵黃龍玉資源,規范黃龍玉資源勘查、開采、經營、管理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侯德升說,龍陵縣及時成立《條例》宣傳貫徹落實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召開了《條例》實施動員會。同時,黃龍玉礦山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召開群眾會、宣傳發動準備、整治封堵遣返3個階段,對私挖亂采黃龍玉行為再次進行了為期10天的集中整治。
《條例》的實施,使龍陵黃龍玉產業加快了步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的步伐。
??玉之福:生態改善百姓得實惠
近年來,龍陵縣本著先治理后開發的原則,堅持“礦采到哪里,植被就恢復到哪里”的理念,持續加大黃龍玉礦區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復力度,確保礦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和提升。
據了解,龍陵縣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礦山恢復建設,實施綠化美化工程。2006年以來,共治理蘇帕河、洋煙河小流域70余平方公里,在礦山植樹造林3000余畝,維護生態涵養林6000余畝,恢復耕地120余畝,建設了12道攔沙壩,使礦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與此同時,龍陵縣加強對黃龍玉開發企業的環境監管,督促企業建好用好治污設施、及時修復礦區生態環境。
在位于小黑山深處的黃龍玉2號礦體2392中段洞口,記者看到,礦洞口開挖面積較小,污水排放口流出的水比較清澈,棄渣場建設規范,周邊加裝了彩鋼瓦圍欄。附近以前私挖濫采留下的礦渣地上種植的水冬瓜、西南樺等樹木長勢良好。
保山黃龍玉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國明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公司在礦區水土保持、植被修復、修建洞口污水三級沉淀池和攔渣壩、井下建設防山體塌陷鋼混結構等方面已投入600余萬元。尤其是采用進跨式上向水平分層充填采礦法,使井下礦渣產生量減少1/3。
陳國明指著礦洞前的棄渣場說,2010年至今,從這個礦洞出來的廢渣不足4000噸。
據了解,龍陵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成立開發公司,以公司為主體對整個小黑山主礦區黃龍玉資源進行統一開發,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礦石開采、倉儲、運輸、公盤交易全過程監管的礦區管理體制及各種規章制度。出臺《關于小黑山黃龍玉首采區收益分配的意見》,理順了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政府企業和礦區周邊群眾利益共享的開發管理機制,開創了國內珠寶玉石礦山利益分配機制的先例。
2015年初,龍陵縣對小黑山黃龍玉主礦區收益分配比例進行調整,保持林地租賃面積不變、租賃價格每年每畝800元不變,將政府收益部分按照縣級18%、鄉級14%、村級18%、村民小組5.2%、涉及農戶44.8%的比例進行分配,更好地調動了村、組參與黃龍玉資源保護管理的積極性。
侯德升說,截至目前,龍陵縣已成功舉辦28次公盤交易會,累計銷售黃龍玉礦石383269.55千克,交易額達1.6億元。涉及龍新鄉黑山村和象達鄉大場村的214戶農戶直接受益3207.22萬元(含土地租賃金853.9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33304.47元。同時,解決周邊村、組剩余勞動力就業8000余人(次),拉動面上黃龍玉成品及毛料銷售額達30余億元。
龍陵縣黑山村村民陳友坤告訴記者,礦山秩序整治以前,山上每天都有上千人私挖亂采黃龍玉,自己也心驚膽戰地參加過,辛辛苦苦還賺不到多少錢。現在政府依法管理,引進公司統一開采黃龍玉,按占農戶林地多少進行收益分配,自己不用挖礦也能分紅,加上種莊稼、打工掙錢,家里每年收入約6萬元,日子安安穩穩好過多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