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污水處理等20個PPP項目投資規模超千億
PPP模式對于城市發展的影響開始逐漸顯現。近日,寧波市宣布,首批導入PPP模式治理內河污染的38條試點內河基本摘掉“黑臭帽”。
這只是第一步。本月,寧波啟動了第二輪政府購買水質養護工程,第二批28條河道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目前已有來自全國的18家企業報名參與競標。
首批38條試點河道水質維護成本降兩成
“一開始,也是花巨資實施了幾輪整治,但效果不佳。”寧波市城管局負責人直言,一些河道甚至還出現了污染反彈。
直到2013年5月,寧波開始借鑒PPP模式,在全國率先以政府購買水質養護的形式,為中心城區38條內河82萬平方米水域找“管家”,并要求“三年內河道污染指數每年下降15%、水體透明度平均提升15%以上。”
“我們負責制定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標準,同時引入第三方檢測公司,定期采集水樣進行監測,不達標就扣罰養護費用。”寧波市城管局負責人認為,政府部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裁判員”。
微納米氣泡、人工造流曝氣、有益菌水體生物……在“賽馬”機制的倒逼下,寧波的內河生態迅速變化。“過去河水又黑又臭,現在晚上都能聽到蛙聲了!”如今,居住在寧波江東區長塘河畔的市民常常在河邊納涼。
據了解,按中標價測算,寧波首批試點的38條河道水質維護成本平均下降近兩成,財政每年還能騰出2000多萬元用于其他項目。
紹興規定政府持股比例低于50%
PPP模式的火熱不僅僅在寧波。
本月初,紹興市出臺了《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施意見》,這意味著,紹興市將有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將通過PPP模式,參與建設基礎設施及提供公共服務。
按照《意見》規劃,紹興將建立項目儲備庫,定期或不定期向社會公布推薦項目清單,并通過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競爭性磋商等方式,依法選擇社會資本投資人。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提出,項目公司可由社會資本出資設立,也可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設立,政府在項目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原則上低于50%。“過去政府和企業做事是相對獨立的,而PPP模式突破了這種限定,能夠讓政府和企業共同合作,尤其是政府持股低于50%的限定給了企業更多的發展空間。”
對此,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認為,政府對于PPP模式的認可度與日劇增,“現在PPP項目的參與方大大拓展了,行業也拓展了,不再局限于供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工程,拓展到幾乎所有公共產品和服務,養老、醫療、教育、旅游、水利建設等。”
浙江首批千億PPP項目將落地
PPP模式在嘉興也有實踐。海鹽縣城鄉污水處理廠項目就采用PPP模式,由縣水務集團和吉安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項目總用地262畝,一期工程預計投資5.3億元。該項目被列入2015年度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并力爭今年年底開工,建成后將填補海鹽縣自有污水處理廠的空白。
不僅如此,嘉興將“加快建立全市PPP項目庫”寫入市政府一號文件,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
“通過引入民資,政府部門可以緩解財政資金壓力,騰出更多資金用于其他領域的建設。這種模式已經成為政府重要的抓手。”另一方面,徐劍鋒認為,在這種模式下,民營企業也拓寬了投資渠道,加快了轉型升級步伐。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這個市場前景廣闊。
今年年初,浙江公布了首批20個PPP推薦項目,投資規模總計1176億元,涉及城市軌道交通、機場、鐵路、垃圾和污水處理、水利、文化體育等領域。
不過,徐劍鋒也指出,“不能光戴著PPP的帽子做融資”。在浙江省發改委、財政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浙江省政府性投資項目融資建設管理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審慎穩妥運用BT等融資模式,“這樣做是為了嚴格控制地方債務。”
面對寧波第二批28條河道公開招標的PPP項目,徐劍鋒希望,“應該讓民營企業真正動起來,這是PPP模式本來的內涵。要讓政府與民企長期合作服務。”
名詞解釋
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