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怎樣分享萬億“大蛋糕”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明確以大中城市周邊、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等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使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目前,國內土壤修復行業仍處于萌發階段,多數試點項目為城市搬遷廠區的場地污染治理,涉及面窄,土壤修復更具市場潛力的其他領域并未有效拓展。由于土壤修復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專業化的土壤修復公司還比較少,修復設備、修復技術欠缺,但這也說明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空間廣闊,市場投資機會大。專家指出,土壤修復是繼大氣、水體治理后又一大民生工程。
“土十條”催生土壤修復業
近日,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No.2》(簡稱藍皮書)。藍皮書中指出,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嚴峻,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剛剛起步,發展較慢,還遠未形成規模和產業化,與先行國家和地區比總體差距很大,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需海量資金作為支撐。土壤污染這一公眾話題再一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隨著耕地土壤問題的逐漸顯現,土壤酸化、有機質短缺和重金屬污染等都在阻礙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土壤修復工程”在今年第一次出現在了國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土壤防治工作已箭在弦上。全國共18億畝的農田,約19.4%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即3.492億畝。預計每年土壤修復消費將達千億元,總體市場超過萬億元,與土壤修復相關產業及延伸產業市場更是高達數十萬億元。
解鈴還須系鈴人
去年,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和《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用“三大、三低、三多”描述了目前我國耕地存在的質量問題與污染現狀。具體來講,“三大”是指,中低產田比例大、耕地質量退化面積大、污染耕地面積大;“三低”指耕地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等級低、基礎地力低;“三多”是指,重金屬累積多、農藥殘留多、污染來源多。
近日,國家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方位地闡述了我國目前土壤所遇到的污染問題。這也是國家層面首次披露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結果。據公告調查的結果,目前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2.3%、1.5%和1.1%。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無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7.0%、1.6%、2.7%、2.1%、1.5%、1.1%、0.9%、4.8%。
根據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全國僅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面積就在5000萬畝。全國耕地土壤面積10%以上受重金屬污染,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不斷出現的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更已開始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阻力點。
土壤修復面臨三座大山
首先,資金問題無疑是第一大瓶頸。目前土壤修復的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通過市場融資的項目比較少,資金成為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阻礙。環境保護部7月2日透露,中央財政近日下達專項資金約28億元人民幣,用于重點支持30個地市加快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事實上,2010年起,中央財政已設立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但此前是按照因素法分配到省,項目分散,資金額度小,效益不明顯。2015年,財政部、環保部以區域整體績效為導向,采用競爭性申報和評審方式,擇優支持一批重點區域開展治理工作。
據統計顯示,2013年各地啟動土壤修復試點項目總計42個,這些項目中涉及資金總量億元以上的僅2個,大多數項目為中小型規模。同時,已披露的16個項目總計涉及資金量約為6億元,且示范項目資金來源幾乎全為政府專項補貼資金,足顯融資渠道的單一。而且,由于各地財力情況不盡相同,在有些財力較差的地區,土壤修復資金遲遲不能到位,以至于修復業對政府工程望而生畏。
其次,法律法規問題不可忽視。黃道友說:“土壤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也是土壤修復的必經之路。由于廢水、廢渣的處理、農業投入品的亂用、濫用等多個問題都將影響土壤修復的效果,因此法律法規對其污染的截留作用,將對于土壤修復市場的開拓和發展大有裨益。‘土十條’的出臺,有望給土壤修復業保駕護航。”
再次,技術問題是制約土壤修復業發展的難點。由于我國各地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污染程度都不盡相同,土壤污染的檢測和治理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土壤修復亟須突破技術瓶頸。中國土壤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表示,相對于已有商業化操作的工業場地污染修復,農村耕地污染修復尚以調查和開發技術為主,未進入規模化修復階段,迫切需要成熟的修復技術支撐。
此外,用生石灰調理土壤、海泡石吸附等辦法,雖然有一定效果、成本低,但不能常年使用,關鍵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壤污染問題。
我國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國家也日益重視,目前我國土壤修復市場尚處于起步初期,未來空間巨大。
業界觀點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現代工業加速發展,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修復已經和正在破壞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解決的課題,而土壤修復是重中之重。我國必須科學推進農田土壤修復工作,以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受威脅。
湖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柏連陽;土壤修復必須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全社會合作。在土壤污染修復與治理方面,湖南省走在全國前列。2011年8月5日,總投資達595億元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在湖南全面啟動,這是全國第一個獲國務院批準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方案。截至目前,湖南多地的土壤修復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長沙市在全國率先對種植農產品的土壤進行環保認證,給糧食、果蔬戴上“土地身份證”,這一舉措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揭雨成:土壤修復炙手可熱,而市場不規范、資金缺乏、技術不成熟卻成為制約這個行業發展的攔路虎。國家應該在開展典型地區典型修復的土壤污染治理試點基礎上,通過探索各類型的土壤修復經驗,制定較為完善的土壤修復技術體系,并參照發達國家經驗,有計劃、分步驟、科學地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