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環保腐敗還需強化外圍監督
國家環保部原副部長張力軍的落馬讓環保腐敗變得備受關注,亦提出了環保部門權力得以強化背景下如何避免腐敗的新課題。這一課題的要旨和核心在于,讓環保部門既懂得什么時候使用權力,更懂得在什么時候不動用權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激活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來自外圍的監督力量。
與所有的反腐一樣,打“大老虎”的確會大快人心,但解決惹人煩的“蒼蠅”更具有直觀的效果,可以為環保反腐贏得共識、凝聚行動力,而公益訴訟就為其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從這個意義上說,“檢察機關作為原告提起公益訴訟”可謂一大妙招。不過,公益訴訟暫時以“畫餅”的成分居多,要讓其真正發力,還有待實踐支撐。當某一天,中國涌現出“加拿大一個名叫‘道德森林’的環保組織將國家能源委員會告上法院,阻止其穿越洛基山石油管道鋪設項目”之類的公益訴訟時,包括公益組織在內的社會監督力量才能被有效激勵,進而生發出更大的監督熱情和能量。
遵循這種思路出發,要強化外圍的監督力量,強化對環保腐敗的全天候、無間斷監視,就必須在環境優化和普通民眾之間建立一種聯結。不難發現,過去公眾與環保問題的聯結總是以一種損耗的面貌出現,遵循環境被污染到公眾健康被損害的鏈條出現,這固然能激發公眾對于環境被破壞、污染的痛感,但卻還是過于單向度。其實,與這種負相關相比,公眾還可以與環境保護之間建立一種正相關的聯系,即公眾能從環境變好中獲得收益與好處。
有媒體報道,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加劇,2006年日本九州一家銀行別出心裁推出“清涼定期存款”賬戶,把利率同氣溫掛鉤。如果8月當地平均氣溫比去年8月有所上升,則利率為0.25%;反之,如果氣溫下降,利率將上調至0.4%。據悉,“清涼定期存款”一經推向市場,立即廣受歡迎。問世約兩個月,吸納存款1.3億美元,成為在短時間內吸納資金最多的儲蓄存款品種。之所以備受青睞,是因為它“寓教于財”,使客戶在理財的同時增強了環保知識和環保意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