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天津環保局長談氰化物污染
天津港危險化學品倉庫“8·12”瑞海公司爆炸事故發生后,爆炸現場存儲的桶裝氰化鈉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少量因爆炸沖擊發生泄漏。氰類劇毒物質會不會對事故隔離區外的空氣和水造成污染?會不會對群眾生活帶來影響?現場處置到底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一時間,這些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是否出現氰化物泄露?
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15日下午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爆炸事故發生后60小時里,在事故隔離區外僅監測出一次大氣中氰化物略有超標,相關部門已經采取有效措施,可以確保封閉隔離區以外的空氣安全。
天津市環保局局長 溫武瑞:這次事故發生以后我們在13日的上午四點,在污染區、隔離區的周邊布置了17個檢測點,每兩個小時采樣一次。到目前為止,就在今天早上的兩點鐘其中有兩個點位檢測出了氰化氫這種污染物。其中有一個點位超標是0.04倍,一個超標0.5倍。0.5倍具體的濃度是0.036毫克/每立方米。
(記者:這兩個超標的點位是在什么位置呢?)
是在下風向,主要是刮向了海邊。從那以后采集的樣品中再也沒有檢測出這種污染物。應該說是短時間內接觸這種物質不會對人體造成明顯的影響。
解說:事故現場指揮部成立專門處置小組,按照“前面堵、后面封、中間來處理”的原則,緊急采取設置圍堰、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五項措施,確保事故區域污染不外泄。
氰化鈉能否直接揮發到環境空氣中?
氰化鈉能否直接揮發到環境空氣中?環保專家解釋,氰化鈉雖是一種劇毒物質,但在常態下是一種固態晶狀體或粉末,不揮發、不易燃、不易爆。只有在其遇水生成的氰化氫進入大氣環境后才會短期內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其融入水體中形成氰化物后處理方法成熟,對環境的影響相對易于控制。
13日凌晨3時開始,環保部門在事故現場隔離區外增加布點監測,共設立17個大氣監測點,實行24小時連續不間斷監測。隔離區域內的空氣質量監測由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進行。
溫武瑞說,事故發生后的連續監測數據表明,周邊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相對穩定,16日起還將進一步優化監測點位。
氰化物會對周圍水環境造成污染嗎?
輿論紛紛表示關注,氰化物會對周圍水環境造成污染嗎?溫武瑞表示,環保部門13日凌晨在事故區域內設立了5個廢水監測點位,在2個排海泵站進水口各監測出氰化物超標一次,平均超標10.9倍;14日在一處排海泵站進水口監測出氰化物超標一次,超標2.1倍。
事故發生后,環保部門對事故區域三處入海排水口全部實施封堵,杜絕事故廢水對外環境造成影響。同時,對現場隔離區外的雨水口、污水口、污水處理廠、海河閘口進行不間斷監測。在事故區域設置圍堰,并在污水處理廠前端的雨污池進行破氰處理,處理后排往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深度處理,確保達標排放。
天津市環保局局長 溫武瑞:目前我們在渤海的采樣,在海河閘口上的采樣都沒有檢出氰化物,這種污染物。
五項措施保證污染不外泄
針對人們的擔心,根據氰類劇毒物質特性,現場指揮部緊急制定了五項措施,保證事故區域污染不外泄。
——事故區域全部雨水、污水外排口全部用水泥封堵,確保區域內各類廢水不會排入外環境,確保區域外水體和渤海的環境安全;
——事故區域周邊設置圍堰,將事故區域與外部隔離,確保降雨時雨水不會溢流出事故區域;
——事故區域內雨水、污水管道內的廢水和消防廢水全部進入新設置的應急廢水處理裝置,采取強氧化等方式對廢水破氰處理后,再排入天津港保稅區擴展區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深度處理;
——天津港保稅區擴展區污水處理廠在現有處理工藝基礎上,在前端增設含氰廢水應急預處理裝置,實現廢水處理的雙保險;
——對現場隔離區內水坑、水塘、明渠等低洼匯水處內的高濃度廢水由專用罐車收集后,送危險廢物處置機構立即進行集中處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