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垃圾處理刻不容緩
目前,一些農村地區的衛生條件、衛生環境仍比較差,環境污染現象十分突出,農村垃圾收集處理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亟須政府研究處理。據筆者調查,農村垃圾普通存在“五多”現象:
一是生活垃圾增多。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增多,加上農民生活的多樣化,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加,但絕大多數村、鎮都沒建無害化處理的垃圾填埋場。據有關人士測算,1500人左右的村子,每月產生垃圾就近百噸,與3年前相比,增加3倍以上。一些農民在談到農村衛生環境時,都不由感嘆地說:“垃圾成堆隨風刮,污水遍地靠蒸發,屋內電器現代化,屋外到處臟亂差。”
二是建筑廢料增多。現在許多農民手頭有了錢,第一樁大事就是大興土木,新蓋房屋,而且不少房屋蓋的是二層樓、三層樓。特別是近幾年到處都在搞新農村建設,蓋新房、修村路成為熱門。蓋房、修路造成建筑廢料、建筑垃圾大量增多。筆者曾到鄢城辦事處七里崗村走訪,發現村頭、路邊到處堆的都是建筑廢料。有農民反映說:“現在房屋變高了,道路變寬了,建筑垃圾也變多了,光我們組的建筑垃圾,一輛汽車三天也拉不完。”
三是難分解物品增多。通過調查發現,與改革開放前相比,現在農村垃圾的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多是一些可分解、可堆腐物,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都變成了塑料、玻璃、金屬、陶器等難爛、難解物品,這也加大了治理難度。
四是禽畜糞便增多。隨著農村禽畜業的發展,產生的大量禽畜糞便也成為農村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如鄭集鎮的蔣灣、槐營兩個村,光農民養殖大戶興辦的養鴨、養雞場就有10多個,由于沒有配套污染處理設施,大量的糞便亂堆放,臭水滿地流,弄得到處都是臭烘烘,路過的人只能捂著鼻子走路。
五是工業“三廢”增多。許多工業項目落戶農村,加上環境治理不配套,產生的大量“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了農村環境。據該市環保部門對大雁、雷河兩個工業園區企業排污現狀調查發現,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總和達750余噸,廢氣排放量達1100余噸,廢渣排放量達1500余噸。雷河工業園區廖河村由于受到工業廢水污染,有100多畝田地“栽的稻谷不出穗,種的豆子不結角”,導致多個農戶聯名上訪。
加強農村垃圾收集處理,整治好農村環境,既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為此,建議各地政府要按比例投入農村環境專項治理資金,持續加強農村環境整治,當務之急,要盡快建立一套農村垃圾收集處理運作體系,出臺有關政策,支持鎮、村建設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逐步建立“戶收集、村清運、鎮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同時,開展農村廢品回收、糞便清理、科學種田等一系列創新活動,盡量減少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