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巨鹿巧解農村大氣污染治理難題
站在王振平家二層樓上放眼望去,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豎著一根碗口粗的鐵皮煙囪。他說:“往年一到冬天取暖季,你就能看到戶戶煙囪冒黑煙,院子里每天都飄一層灰,黑煙嗆得喘不過氣。”
“農村散煤燃燒已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并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態勢。”巨鹿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縣委副書記趙志華說,“以前農村不具備集中供熱條件,到了冬季,千家萬戶的煙囪就成了千萬個污染源。”
統計數據顯示,河北省農村約有1575萬農戶,戶均耗煤約2.5噸,總量約4000萬噸。近年來,這個鋼鐵大省為了甩掉重污染帽子,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全力治污。巨鹿縣委書記孫保祥說,為根治農村大氣污染,縣委縣政府從2014年就開始謀劃“村村通天然氣”工程,以天然氣取代散煤,但當時卻遇到了“三筆難賬”。
這“三筆難賬”,一是財力不可承擔,工程匡算總投資3億元,而全縣年財政收入才4億多元,僅靠地方財力根本無力承擔;二是企業不愿承接,全縣291個村散落在631平方公里區域內,最科學的管線設計也要鋪設1300多公里,點多、線長、面廣,先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投資回報慢;三是群眾能不能承受,當地縣城的平房天然氣入戶安裝費為5000元,這筆不小的費用,農戶是否能接受?
主管這項工作的趙志華說,“三筆難賬”核心是資金問題。為破除這一瓶頸,巨鹿創建了“五個一點”籌資方式:向上爭取一點,整合發改、環保、農業等資源,積極爭取上級環保項目資金;政府貼一點,多渠道籌資8000萬元補貼工程建設;企業讓一點,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經過多次協商,引導企業壓低利潤讓利群眾;群眾攤一點,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最終將農村天然氣入戶費用降到2800元;大戶出一點,鼓勵有實力的鄉村企業和在外成功人士等多出一點或幫扶捐助。
通過創新資金籌集方式,巨鹿縣找到了“財力可承擔、企業愿承接、群眾能承受”的契合點,“三筆難賬”迎刃而解。今年上半年,項目已完成投資1.5億元,鋪設燃氣管道650公里,管網覆蓋全縣11個鄉鎮、150個村、1.7萬戶群眾。
趙志華說,從去年10月21日與四川華燊集團簽約建設,到12月23日點火通氣,巨鹿在全省農村率先實施“村村通天然氣”工程,變千家萬戶“灶臺污染”為“能源革命”,也為治理農村大氣污染現象提供了范例。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全國各地前來學習經驗的省市縣考察團絡繹不絕。
巨鹿縣環保局監測站實時監控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縣PM2.5濃度同比下降18.9%。
事實上,在村村通天然氣工程實施前,巨鹿縣以統籌的觀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縣農民已經“吃上自來水、用上便利電、走上水泥路、接上互聯網”,而且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醫療養老一體化”服務。孫保祥說:“用好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的‘金鑰匙’,貧困縣也能做好民生大文章。”
王振平家今年3月份改裝了天然氣,每月做飯費用從原來使用“電磁爐+蜂窩煤+液化氣”時的160元降到了45元左右。他說:“往年一過麥收季節,大家就趁著價低儲備煤炭,現在家家戶戶都改裝了天然氣,再也不用燒煤了,今年冬天空氣肯定就清新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