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困難也不能擠環保的錢
山西的環保治理具有借鑒意義。無論是先天生態稟賦,還是傳統產業結構,都決定了山西的環保治污一定是一場硬仗。不可回避的是,山西目前又成為經濟最為困難的省份之一,GDP排名徘徊在全國墊底位置。在此情況下,山西恰好提供了一個新樣本,在環保治理方面的突破,將為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
經濟發展與環保治理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應是地方黨委政府的執政理念。上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發展,山西省建設了一批能源重化工企業,今天同樣是為了發展,其中很多企業都需要關停和改造升級。近年來,僅太原市就有300多家企業被關停。表面看,這是環保所需。但事實上,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原有的產業結構已亟須調整,而轉型發展的實質是綠色發展。綠色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個理念指導下,各地應放棄短視、著眼未來,在企業關停、升級改造等方面主動作為。
經濟再困難,也不能擠環保的錢、擠環保的指標。近年來在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巨大的現實下,山西省的環保治理力度和財政保障力度卻在不斷加大,財政經費的保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省委省政府治理環保問題的決心。2015年,山西省財政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環保資金5.48億元,同比增長28.6%。今年,山西省財政收入繼續大幅下降,財力愈加困難,但其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環保支出卻實現了40%增長幅度,達到7.65億元。當下,經濟進入新常態,不乏一些地區以財政壓力為名而強調環保工作的困難。事實證明,資金調度的背后仍然是重視的程度。
環保指標年年達標,生態環境卻不見好轉,這種怪相在全國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環境保護是個急不得的慢活,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顯現效果。與此同時,仍有不少地方將環保僅僅視為需要應對的工作、需要完成的指標,而不是將其作為一項事業來面對。近年來,山西的環保治理不斷按下快進鍵,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工作要求,提升為以質量改善為目標導向,通過環保手段倒逼發展方式轉變。放眼全國,環保工作的考核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面對大氣、水體、土壤等污染現狀,畏難情緒要不得,必須想盡辦法去治理改善,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幾個數據的達標。
環境保護治理不能讓環保部門“單打獨斗”。環保工作是個系統工程,絕非環保部門一家之事。長期以來,以環保部門牽頭的工作模式難以讓所有部門真正樹立環保觀念,因此,推諉扯皮甚至嫌環保工作“礙事”的現象層出不窮。山西省通過出臺文件來確定“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之后,黨政部門的環保職責得到明確,哪個部門不作為,板子就會打在哪里。與此同時,山西加大領導干部年度考核中環保目標完成情況的權重,真正調動起所有黨政部門的環保工作積極性,形成合力。因此,職責分工明確、問責切實到人的工作機制有必要在全國推廣,避免出現環保壓力傳導層層衰減的狀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