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區工業廢水管網工程已建成40.87公里
44公里!佛山迄今最長的工業廢水管網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它位于南海區大瀝、獅山兩鎮交界區域,周邊有大量的鋁型材及有色金屬企業,覆蓋范圍38.39平方公里。污水管網建成后將對散落于區域內的60余家相關企業產生的工業廢水進行統一收集、處理。
2.3億元項目覆蓋范圍38.39平方公里
這條總長44公里的工業廢水管網,用了6年時間,逐漸顯現在佛山版圖上。管網的主管蜿蜒向前,發散出一條條向四周延伸的毛細血管,形成一組龐大的“葉脈”,覆蓋范圍達38.39平方公里。
它最早是大瀝鎮在2010年動議興建的,在2011年進入正式籌備,最后在2015年正式動工,工程總投資額達2.3億元。
“那是一條專門針對鋁型材及有色金屬表面處理企業的生產廢水而興建的管網,也是省內唯一的一條。”該工業廢水管網的建設單位(大瀝鎮源生水處理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該工程已沿禪炭路、廣佛新干線、廣云路、虹嶺大道等建設工業廢水管網40.87公里。
與之相配套的,還包括一個斥資1億元建設的大瀝鎮工業廢水處理廠,它由大瀝、獅山兩鎮聯合興建,設計廢水處理能力達到2萬噸/日,將收集長虹嶺工業園和興賢、顏峰工業園;橫崗、潭邊、大瀝鎮中心片區60余家鋁型材及金屬表面處理企業的生產廢水。
為什么要建這么長的管網?因為這些鋁型材及有色金屬表面處理企業的分布非常分散。
“若以所在行政村居來劃分,這些企業分散在6個村居里,需要逐個接駁專門的管道。”該負責人說,在管網的建設過程中,流量計、COD在線監測儀等監控儀器將一并被安裝到企業的出水口和入水口,而通過壓力泵,這些企業產生的工業廢水將被“泵到”主管道,繼而被輸送到專門的污水處理廠。
管網背后的大鎮環保之痛
為什么要建這條管網?這要從大瀝鎮的環保之痛說起。
2010年,大瀝鎮GDP達到326.8億元,這個數字與內地不少地級市的GDP相當。它的鋁型材交易量增速保持在20%以上,建筑鋁型材產量占據全國總產量的1/3,卻不可避免地面臨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兩難困境。
南海區環境科學所在2015年曾發布《大瀝鎮重金屬污染及成分分析》,“由于大瀝鎮鋁型材、電鍍等行業比較集中,一些含有重金屬元素的工業廢水未得到有效治理而外排,使得大瀝鎮的內涌污染較為嚴重。”
電鍍是有色金屬表面處理中的重要一環,會產生高溫的電鍍廢水;同樣地,鋁型材的氧化著色也會產生廢水。這些廢水都有同樣的特點:酸堿度高、重金屬含量高,若未加有效處理而直接外排入河涌,對環境的污染可想而知。
但因為埋入地下的管道是看不見的盲區,監管談何容易。“都不記得多少次了,我們接到群眾舉報,說企業在深夜向河涌偷排,可即使我們火速趕去,那些企業佯裝沒事發生,因為他們知道我們取證難。”大瀝環保部門的一名負責人說。
雖然當地政府早已意識到這一點,但企業分散、取證難、監管難問題依然考驗政府決心。
項目背后揭示的發展理念之變
即將建成的這條44公里長管網或將改變上述困境。2.3億元的建設總投資額昭示政府決心。
雖然經歷了2013年3月的行政區劃調整,原大瀝鎮管轄的顏峰、橫崗、興賢、譚邊、高邊5個社區居委會調整至獅山鎮管轄,但這個工程并未因此而受到影響。管網建設的2.3億元的總投資目前由大瀝和獅山按比例共同出資。
作為配套的工業廢水處理廠也正有條不紊地建設中,如無意外,工業廢水管網和工業廢水處理廠都將于今年底前完工。
從動議到即將建成,6年過去,大瀝鎮早已改了容顏。它正快速從片面工業化向城鎮化轉變,努力打造全球創客小鎮,以犧牲環保換來經濟增長的時代早已過去。
因此,從斥資2.3億元建成佛山最長工業污水管網的事件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大瀝乃至整個南海發展理念的變化。
“環境不僅是一種資源,而且是一種功率巨大的發展‘助推器’,環境就是競爭力,也是生產力。”南海區區長顧耀輝在日前南海區環保工作會議上談到的這句話,正說明南海如今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何帆燕龔晶
■手記
南海治理工業廢水的困境與破題
在5月16日召開的南海區環保工作會議上,南海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局長周長海曾披露一組數據,在南海1073平方公里的轄區范圍內,共有1341條內河涌,它們全長2028公里,有排水口21105個。“就目前的水質監測情況看,不容樂觀。整體情況西部比中部、東部好,所以接下來南海治水的重點是獅山、大瀝、里水、桂城這四個鎮街。”
在這樣的背景下,44公里長的工業廢水管網和耗資1億元的工業廢水處理廠工程的即將完工,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南海是傳統工業重鎮,受工業企業分布分散等問題影響,工業廢水治理監管難、工業廢水偷排河涌時有發生的問題一直困擾南海。
而隨著近年國家、省對水污染防治政策的進一步收緊,南海工業企業頭上的“緊箍圈”也越箍越緊。如,早在2012年底廣東省宣布將特別排放限值這一最嚴國標運用在水污染行業上。這一國標在2012年12月31日起在電鍍行業開始實施,到2015年,實施行業擴展到了化工與紡織染整行業。
鋁型材制造、有色金屬加工、紡織,這都是南海的傳統支柱產業。要扶持這些產業走過環保高壓,同時打造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優美環境,南海必須拿出強而有力的對策,破解難題。
翻閱資料可見,對工業廢水治理項目在南海早有先例。比如,2005年開始,西樵政府投入了約4.5億元建設“三統一”(統一供水、統一供氣、統一污水處理工程),把當地西樵排放印染廢水的44家印染企業全部納入其中,企業排放的污水通過管道統一收集到污水廠進行處理,再通過人工濕地集中處理后實現零污染排放。
西樵的這一做法取得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數據稱,當地一年便可以減少5000噸化學需氧量COD,其制定的企業排放標準比國家標準還低40%。也是基于此,大瀝、獅山兩鎮即將完工的合作項目值得期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