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263”行動抓痛點補短板
2016年底開始,一個新名詞——“263”,在江蘇頻頻見諸媒體,從江蘇衛視《263在行動》欄目發軔,省、市、縣三級都推出了電視曝光欄目。
“作為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一直篤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總覺得蘇州是非常美的,做曝光欄目后才注意到犄角旮旯有這么些不美麗、不和諧的現象,感覺非常難過。親戚朋友知道我在做這檔節目,也會主動來向自己反映一些問題。”蘇州電臺記者陶倩怡告訴記者。
據統計,截至記者發稿時,江蘇衛視曝光欄目已經完成了63期,曝光企業及點位209個,曝光突出環境問題400余個。江蘇全省共受理“263”舉報線索8243件,經核實后在省市縣電視臺曝光3321件,促進關停污染企業3752家,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社會反響非常好。
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2016年11月16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江蘇反饋督察情況時,省委、省政府提出,從當年底開始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簡稱“263”)行動。
“兩減”,即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減少落后化工產能;“六治”,即重點治理太湖水環境、生活垃圾、黑臭水體、畜禽養殖污染、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和環境隱患;“三提升”,則是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提升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水平。
2016年12月底,江蘇省“263”辦公室正式成立并實現了實體化辦公。辦公室細分為“兩減”、“六治”、“三提升”、綜合、宣傳5個組,每個組的工作人員從相關職能部門抽調。
“原來在農委時,工作重點聚焦在畜禽生產效率提升和畜牧業發展上,對畜禽養殖污染關注不多。到‘263’辦公室后,通過明察暗訪,發現很多養殖污染給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帶來很大影響,認識到畜牧業必須轉型發展,走標準化生態健康之路。”省“263”辦公室“六治”組工作人員史波良告訴記者。
上行下效,從省、設區市,再到各區、縣,都成立了“263”辦公室,建立健全了高位協調、統計調度、轉辦督辦等工作機制,以“兩減”明察、“六治”暗訪為主抓手,協調推進“三提升”調研督導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專項行動。
“263專項行動不是環保一家的事,也不是哪一個分管副省長的事,在座所有人都是責任人,沒有局外人。我作為領導小組組長,將親自推動這項工作。抓一項工作就是要看準了,盯住不放,持續抓下去,久久為功。”在省“263”專項行動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省長吳政隆的話擲地有聲。
強化曝光形成倒逼
輿論監督是江蘇“263”專項行動的突破口。江蘇各地不僅開設電視曝光欄目,還設置并公布了熱線舉報電話,“263”微信公眾號也開設新媒體互動平臺。
“我家附近一條河每天傍晚五點半左右,河西邊下面河口有人排放臭水。”“村子旁邊有家工廠6個大煙囪冒出來的都是黑煙黃煙。”“我們小區里面有人養雞,就在車庫外面,沒有營業執照。”
最多的時候,省級舉報熱線一天能接到200多個電話。隨著省、市、縣各級的快速行動處理,轉辦單數量逐漸減少,從最開始的幾百件下降至現在的個位數,有的設區市甚至會有零件轉辦的情況。
在吳政隆看來,曝光就是要形成倒逼,因為是省里自己的事,瞞不過去,光靠自己也管不過來,只有通過曝光把群眾發動起來,動真碰硬,打一場環境保護的人民戰爭。
同時,江蘇省紀委已與省“263”辦公室建立曝光案件轉辦問責機制,督促各地對曝光問題整改不力的責任人進行問責。蘇州等市已經對部分環境瀆職、失職行為啟動了問責程序。
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省各級共約談公職人員67人次,問責公職人員61人次。
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
“263”專項行動時間已過半,任務也完成過半,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削減煤炭總量125萬噸,關停化工企業925家,關閉搬遷養殖場戶8283家,基本完成化工園區VOCs治理工作,治理重點企業1792家。
上半年,江蘇全省共立案查處違法行為5592件,處罰金額3.4億元,立案偵辦環境犯罪案件224件,抓獲犯罪嫌疑人477人。
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看來,省委省政府最終選擇了“263”11個具體領域,最大的出發點是:緊緊圍繞民生“痛點”和發展“短板”,圍繞有限目標,抓住主要矛盾,強化源頭管控,聚焦核心領域,精準持續發力,解決突出問題。
吳政隆說,要站在謀發展、促轉型的角度來認識“263”專項行動的重要性。增加群眾的生態福祉,持續提升群眾對環境質量的獲得感,就是抓“263”專項行動的動力所在、目標所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