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村鎮垃圾產生現狀、處理技術及控制對策系統分析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任務清單,明確要求“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當前,我國農業源污染量占全國污染總量的1/3~1/2,已成為我國農村水體、土壤、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影響了全世界陸地面積的30%~50%,村鎮垃圾處理是影響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問題。資料顯示,我國有40%的建制村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缺失,農村垃圾處理率50%左右,亟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村鎮垃圾資源化和二次污染控制,推動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為此,特邀我院專家就村鎮垃圾產生現狀、處理技術及控制對策進行系統介紹。
我國村鎮垃圾組成現狀
目前,我國村鎮垃圾可以按照來源分為農業生產型垃圾、村鎮生活垃圾、城鄉轉嫁型/鄉鎮企業垃圾。
農業生產型垃圾
農業生產型垃圾主要包括畜禽糞便垃圾和農作物秸稈廢棄物等,具有成分復雜、類型多樣、布局分散的污染特性。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生產肉蛋奶1.5億多噸,產生畜禽糞污約38億噸,畜禽廢棄物40%未處理利用,每年秸稈產量有9億噸,加工副產物5.8億噸,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率不到四成,60%以上的副產物被隨意堆放、丟棄或用作肥料還田、生活燃料。
村鎮生活垃圾
村鎮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或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活動產生的固體廢物。隨著我國農民生活方式逐步現代化,村鎮生活垃圾呈現組分復雜、來源多樣、分布廣泛的現象。但廚余、紙類、橡塑類等仍是主要成分,約占垃圾總量的83.37%,這與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組成相似,可見城市消費模式對農村的滲透影響較大。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廚余有機垃圾、橡塑、玻璃、紡織、金屬等可回收垃圾含量比重也會加大,但農村地區垃圾分類、回收較難,特別是廢舊電池、過期藥品、農藥瓶(袋)等有毒有害類垃圾缺乏回收,給農村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城鄉轉嫁型/鄉鎮企業垃圾
這類垃圾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環境監管體系日趨完備、“退二進三”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政策,使一些低端制造業或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向欠發達地區和農村轉移;另一方面則是村鎮企業飛速發展,但多集中于技術水平低、污染治理難的造紙、制革、電鍍、印染、水泥、煤炭等行業。企業產生的垃圾包括工業垃圾和工業生活垃圾。由于缺乏有效監管,村鎮出現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等現象,農村傳統環境問題和新型環境問題共同顯現,給村鎮垃圾處理帶來新的挑戰。
我國現行的村鎮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
集中處理
集中處理即推行多年的“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模式,以焚燒或填埋作為終端處理手段。尤其是垃圾填埋技術,因其操作管理簡單,處理量大,適應性強,成為廣泛應用的處理方式。村鎮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較多,如秸稈等,用焚燒處理的效率高,減容效果好,也是村鎮垃圾資源化處理的重要方式。但是,集中處理對垃圾收運條件要求較高、處理成本較大,對于距離規模化垃圾處理終端設施較遠的農村或欠發達農村來說,垃圾集中處理的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分散處理
這是一種小規模處理方式,主要適用于距離城市較遠的遠郊村或偏遠農村。收集和就地處理直接銜接,處理成本較低,但受到規模效應的局限,通常難以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例如,很多村鎮通過修建垃圾池、設置垃圾箱,進行垃圾收集及定期清運處理,但大部分地區尚未采用正規化方式處理處置垃圾。有調查顯示,我國東部地區垃圾不規范化處理的村鎮占20.83%,西部地區鄉鎮和村莊垃圾不規范化處理比例分別達到45.24%和50%。東北地區鄉鎮生活垃圾不規范化處理的比例高達87.5%,村莊比例達75%。
以1-3戶為一單元的垃圾處理池
以小組為單元的較大垃圾池
我國村鎮垃圾處理面臨的問題
我國村鎮垃圾處理對策
1
明確目標定位,建立健全村鎮垃圾污染監管網絡
開展村鎮垃圾污染狀況詳查,掌握重點村鎮企業、鄉鎮生活廢物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與城市轉移污染的分布情況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建立村鎮垃圾二次污染監測和風險評估技術體系、監控網絡體系和預警應急技術體系,初步形成村鎮垃圾污染防治的監管和風險防控能力。
2
強化垃圾收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創新型垃圾處理模式投入
繼續鞏固村鎮基礎環衛、垃圾收運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并建設一批適合村鎮的、相對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固體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注重清潔化生產、資源化利用、無害化的垃圾處理技術裝備的投入與應用,保障治理設施長期穩定運行。
3
構建村鎮垃圾資源化處理長效機制,加強農民環保意識
將村鎮垃圾治理納入當地政府考核評價標準體系。以“以獎促治”政策為主線,開展“以創促治”的生態示范村建設,推進“以減促治”的村鎮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機制的創新與量化。積極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宣傳,提高農民垃圾資源化處理意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