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打出治污組合拳
為改善環境質量,山東省鄄城縣始終堅守生態環保底線,從群眾意見較大的環境問題入手,探索實施網格化監管,嚴格源頭控制、強化過程監管,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今年1月~11月,全縣空氣綜合污染指數同比改善10%以上;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基本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鄄城縣將“降塵”作為重點工作之一,提倡綠色施工,要求工地現場在封閉圍擋、場地灑水保潔、工地物料篷蓋、進出道路硬化和渣土密閉運輸等7個方面做到100%。對未達到標準要求的,責令立即停工整頓;對整頓不力、污染較重的,取消建筑單位的施工資格。
為徹底清理污染點源,鄄城縣對燒烤、小鍋爐、養殖場等進行拉網式排查,對違法違規且整治無望的堅決予以取締。截至目前,全縣共取締城區露天燒烤、流動燒烤攤點56個,“散亂污”企業284家,舊式磚瓦窯廠52家,禁養區內養殖場194家,淘汰燃煤小鍋爐763臺。
針對油氣污染問題,鄄城縣要求全縣64座加油站、儲油庫全部安裝油氣回收裝置,汽、柴油供應全部達到國五標準。督促化工企業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組織專家分門別類指導企業改進治污工藝,減輕揮發性有機廢氣對大氣的污染。
為加強各河段的監控和水源地保護,鄄城縣建立河長管理體系,將全縣18條河流、兩座水庫納入河長制管理。目前,全縣已明確縣級河長14名,鄉級河長75名。在“河長制”統籌下,全面開展河道問題排查工作,查明問題、摸清底數,制定方案、精準施策,提高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對違規占用岸線、河道和違法排污等行為,堅決做到依法行政、嚴厲查處。
在網格化監管方面,鄄城縣為確保環境監管執法全覆蓋,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設置縣、鄉鎮(街道辦)、村(社區)3級網格對環境污染防治進行監管,將全縣工業燃煤鍋爐、工業窯爐、工業異味企業、建筑工地、加油站、養殖場等3269個污染源納入網格化監管范圍,實現層層監管、時時監控,對網格內環境問題全程動態監管。
針對日常巡查抽查中發現的重點違法排污案件和群眾關注的熱點環境問題,各級網格積極組織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并及時將檢查結果報送上一級網格。此外,縣環保部門為每名網格員建立工作臺賬,對報送的各類資料和日常巡查數據進行動態考核,對報送的污染問題分輕重及時接手處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