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內唯一入選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威海確定“4+2”工作重點
在環翠區鯨園街道花園社區,一根約兩百米長的護欄上安裝了雨水管,管上設五百多個種植孔,分為20個種植區域,社區居民在上面種植蔬菜,這里就成了“墻上農場”。“墻上農場”的水源是居民樓雨水管里收集的雨水,肥料則是廚房垃圾發酵而成。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也在社區里投用了一年多,刷臉、開門、投放,結算,就連社區里的老人都能熟練操作。
花園社區是威海正在建設的一個“無廢細胞”。如果把城市看做人體,社區、學校、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就是細胞。威海“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從小處著手,首先建設一個個“無廢細胞”,進而建設“無廢城市”,最終形成“無廢社會”。
2019年4月,威海市成功入選全國“11+5”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名單,也是山東省唯一一個。威海把建設“無廢城市”作為推進精致城市建設、實現“精明增長”的著力點,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力點,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切入點。同年9月,《威海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出臺,提出了“4+2”試點模式:在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趨零增長、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及資源化利用、危險廢物全過程安全管控等4個方面補齊短板、整體提升的基礎上,突出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和綠色旅游發展2個方面,重點發力,探索試點經驗。
根據試點實施方案,今年底,威海市的“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海陸聯動、協同發展的海洋綠色發展新格局、綠色旅游發展的新格局,城區各單位、社區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無廢理念”宣傳教育成效顯著,建成一批綠色生產項目。新冠肺炎疫情沒有阻擋威海“無廢城市”創建的腳步。威海市圍繞“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確定了5大類59項具體指標,列出了制度體系建設、技術體系建設、市場體系建設、工程建設項目等4張清單。81項具體任務都明確了具體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要求見實效、出經驗。威海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文登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已經投入運營,前者可以實現全市工業固體廢物全部處理到位,后者實現威海市全域原生垃圾“零填埋”。目前,威海城區已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農村也逐步推開。威海正在建設一套智慧監管平臺,建成后可以對危險廢物的產生、貯存、運輸、處置等環節實現全程監管。
海洋綠色發展和旅游綠色發展是威海的兩個自選項目,也是最能體現威海特色的兩項工作。在海洋綠色發展方面,威海的重點是調優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強化陸海固廢共管共治、提高海洋環境監測能力、提升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將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發展遠洋漁業、建設無廢航區、建設海洋立體監測網和海洋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在旅游綠色發展方面,威海市先期在劉公島、華夏城兩個景區開展了無廢景區建設工作,嘗試推行“垃圾銀行”項目,游客可以用撿來的垃圾在景區換門票、禮品,以此來提升市民游客的環保意識,為“無廢城市”建設出一份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