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聯合發文鼓勵環保民企發展 環保民企再迎政策紅利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我國將今年六五環境日的主題定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企業是推動環境保護、清潔能源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踐行者,民營企業也逐漸成為重要力量之一。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各項政策支持民營環保企業發展壯大,而企業也用自己的行動,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攜手共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編者
日前,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6部委聯合印發《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從市場環境、金融政策等12個方面鼓勵環保民企發展。
記者注意到,《意見》首先強調“進一步開放重點行業市場”,在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放開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要求對環保民企全面開放、一視同仁,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同時,鼓勵民企參與重點行業清潔生產示范、化工等工業園區治污等重大生態環保工程。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近兩年環保市場洗牌加速,國資入主民企的案例越來越多。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的《2019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有9家為國企控股或注資,真正的民企僅剩1家。矛盾之下,環保民企何去何從?
面臨“被吃掉”的風險
預測顯示,2020-2023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0.6%,2023年總產值或接近13.5萬億元。巨大市場之下,環保民企表現如何?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樊元生表示,環保民企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最早的拓荒者,也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力量。不但引領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技術創新、裝備發展和新興領域市場開拓,還培養了一大批懂市場、會管理、精通專業技術的專業人才,貢獻了百萬人規模的就業。
但同時,環保民企面臨著管理不善、風控不嚴、資金不足及市場環境不夠開放與公平等普遍問題。“既有市場不規范、創新能力不強等長期遺存的老大難問題,又有債務拖欠嚴重、企業再融資難等新問題。總的來說,這些問題是各行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在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映射。”樊元生稱。
上述狀況,加上政府“去杠桿”、融資環境惡化、ppp項目清庫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民企開始與國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給外界造成“被吃掉”的印象。“有民營企業迫于資金壓力,不得不尋求國資出手相救。有企業發展到了瓶頸階段,寄期望于國資獲得更多突破。也不排除部分國企本身具備優勢,主動出手等情況。”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稱。
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2018年以來,已有20多家環保民企陸續引入國資。在《2019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中,國企與民企的比例約為2:1;排名前20位的企業,民企僅有3家。而在2018年,這份榜單的國企、民企數量基本持平。多位業內人士證實,隨著國資大舉進入,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成為環保行業鼓勵與青睞的方向。
民企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另一項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涉足節能環保產業的央企達到53家,占比超過央企數量的一半,幾乎涵蓋所有細分領域。國企進場重塑產業格局,留給民企的機會是不是更少?
薛濤表示,環保產業高度分散,細分行業多、專業技術性強、市場容量大,環保企業各有強項及側重點,不是靠幾家就能形成壟斷。“不可否認,在油氣、化工等領域,越是規模大、投入多、難度高的項目,選擇越是慎重,尤其對民企而言門檻越高。這些重點行業企業,往往設有自己的二三級環保公司,或更愿意將工程交給大型設計院、工程公司,但民企也不是完全進不去。比如部分工藝段、工藝包,越有技術優勢的民企越有希望承接。”
樊元生坦言,由于種種原因,環保民企過去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較少。《意見》已明確提出鼓勵,特別是在中央預算內投資生態文明建設專項、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特別國債等申報、審核中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政策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顯示出政府支持環保民企發展的決心。比如,對油氣、化工等節能環保市場體量大的重點行業和領域,《意見》要求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放開競爭性業務。這在各大央企國企紛紛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新的重點發展領域的今天,對于促進市場開放和防止形成新的條塊分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比央企,民企有著決策機制靈活、創新能力較強、試錯容錯機制等可圈可點之處。即便走上混合所有制的道路,“民企基因”也有價值。“國資進來,可解決眼前的資金問題。能不能讓民企基因在新的平臺上發揮新價值,則是下一步思考的問題。”薛濤稱。
核心是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歷經前期快速擴張、資本驅動的發展階段之后,環保產業已進入進化轉型的關鍵期。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環保民企首先要明確自身定位,在于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依托技術優勢、精細管理才是核心。
“當前,我國環保市場很大,每種性質的企業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關鍵是看清自己的定位與優勢,找準核心競爭力。”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王助貧認為,在細分領域的技術及效率,是環保民企區別于國資的地方,未來創新性企業才真正具備驅動力。
樊元生也稱,民企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領域技術創新的主力,但其自身創新能力卻也存在短板。瞄準這一短板,《意見》提出一系列支持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措施,包括支持其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引導社會投資機構支持關鍵技術創新轉化、牽頭或參與建設綠色技術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這些都是環保民企長期以來希望積極參與的領域,若能在具體項目上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對入圍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創新能力將形成較大提升。”
事實上,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不少民企還在主動與國資聯合、協同發展。“近幾年,民企在多元擴張、'去杠桿'等過程中,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在前期發展中,環保民企也積累技術、團隊、市場等經驗,環保產業有其市場空間,足以容納國企、民企乃至外企共生,而且隨著治理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可以分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瀚藍環境總裁金鐸表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