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來了治氣攻堅可以松口氣嗎?
“拉尼娜”來了會帶來冷空氣,有人認為大氣污染防治可以喘口氣了。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進入秋冬季以來,關于“拉尼娜”的傳聞不少,還有人將其和空氣質量掛上了鉤。所謂“拉尼娜”,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大范圍變冷,并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程度的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秋冬季氣溫越低,冷空氣活動越頻繁,越有利于大風天的形成,越有利于污染物擴散。
秋冬季是形成大氣重度污染天數最多、強度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時段。如果“拉尼娜”能夠把整個冬季氣溫降下一兩度,那么對打贏藍天保衛戰一定是有好處的。但進入秋冬季之后所發生的兩輪重污染過程,提醒我們保藍天不要把寶押在“拉尼娜”頭上,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不要因為“拉尼娜”來了而松勁。
據媒體報道,10月至11月中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部分城市都因為重污染天氣的反復來臨,先后啟動二級橙色和三級黃色應急響應。即便如此,一些城市仍然出現了中度及以上污染,特別是在11月上中旬的污染過程中,有的城市甚至出現兩天日均重污染的情況。
筆者認為,“拉尼娜”來不來,與藍天保得住保不住沒有直接關系,只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間接影響而已。
筆者瀏覽網上關于“拉尼娜”的一些動態信息也發現,“拉尼娜”到底來沒來,到底對哪個區域降溫真正發揮了作用,根本說不清道不明,僅僅是推測而已。因此,筆者認為,地方不能因為“拉尼娜”的到來,就在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中產生“松口氣”的想法。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厘清靠什么才能保藍天。
排除各種干擾,堅守靠實干才能保藍天的信念。從落實“大氣十條”,到藍天保衛戰,近8年的實戰經驗告訴我們,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既不能靠風,也不能靠等,更不能被各種各樣傳說所迷惑,要始終如一堅定大氣污染治理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決心。抓住各項重點減排工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鼓作氣干到底。堅決克服各種松懈麻痹思想,時刻保持戰斗狀態。把秋冬季的污染減排工作,特別是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超前謀劃好,方案制定好,具體落實好,用人努力求真功,求實效,不能把保藍天的期望寄托給其他外來因素上。
統籌謀劃污染源管控工作,確保持續改善保藍天。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特殊背景下,扎實做好“六保”“六穩”和持續做好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站位大局,統籌安排。一些地方之所以在今年秋冬季前兩輪重污染過程中,出現了意外程度的重度污染,就是與沒有預先充分考慮疫情防控保障重點企業、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排放量會對重污染天氣形成影響有直接關系。筆者調查發現,一些城市制定的秋冬季減排清單中,盡管有全社會減排總量的大盤子,但多數沒有把上述保障企業在應急響應期間不限產、不停產所形成的污染量考慮進去,也沒有安排其他減排項目來替代這些增加量,所以導致排放量增加。當前和今后數月,要確保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確保完成秋冬季目標任務,就要盡快彌補好當前的工作漏洞。
精準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用做實重點工作保藍天。今年以來,各地認真執行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要求。但在實際工作當中,重污染天氣應對具體工作不精準、區域統籌防控不科學、執法檢查不能一視同仁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不僅給精準控污、精準搶爭優良天、精準落實環保各項法規帶來后患,也給在重污染天氣情況下嚴肅執行應急法規、維護社會公平、最大程度爭取全社會對環保工作的支持帶來了不良后果,需引起重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