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地學文化、探索地質奧秘-青島地質院開展"靈山島地學科普活動"
為傳承地礦文化精神,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展現地學魅力,播種科學種子,10月31日-11月1日,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組織職工及子女80余人到靈山島開展地學科普實踐教育活動。
青島地質院總工辦精心組織本次活動,根據科普人員大多是孩子的情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以更通俗的方式對億萬年以來地質構造的演變進行了科學的講解,讓孩子們在領略了靈山島豐富的地質現象和地貌景觀的同時,還聽到了更多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增強了趣味性,激發了孩子們探索地球奧秘的興趣和學習自然資源知識的熱情,在孩子心中播下了地質科學的種子。
地質現場搬眼前。什么是沉積地層?什么是褶皺構造?什么是崩塌災害?跟隨著科普宣講員,大家參觀了老虎嘴、燈塔剖面、千層崖、背來石、象鼻山、試刀石等地質遺跡和溝南崖海積地貌,探知了各種遺跡與海積地貌的成因,學習了如何分辨地質災害隱患和如何采取更好的避險措施保護自己的安全。遠看老虎嘴,它的"上顎"和"喉"是一整塊斜向高空的山體巨石,后經自然剝蝕及人工鑿挖修路形成一個巨大凹槽,因其形似虎口而得名。
一眼億年展魅力。來到位于海島西海岸邊的燈塔剖面和千層崖處,科普宣講員帶領大家一起探尋著地球的日記,看著燈塔下面一層一層的巖石,仿佛就像是在臺燈下翻閱著一本巨大的地球史;遠觀諸多由地質營力作用形成的各種類型的褶皺,讓人不禁感嘆于大自然的偉力。當介紹到這里有葉支介、狼鰭魚、河蚌類等淡水動物的化石時,孩子們頓時興致勃勃的到處尋覓。整個千層崖是一個大型褶皺的一部分,看著剖面上層層疊疊的巖石堆積成高幾十米的陡峭崖壁,大人們驚嘆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孩子們則興奮的說,"好像吐司面包"。
傳說故事催人醉。背來石外形頗似水滴,在海水長期沖刷過程中,表面形成一層氧化膜,經陽光照射,呈現五彩斑斕的色彩,故有了水靈姑娘與背來石的美麗傳說,在科普宣講員深情的講述下,大家都沉浸在故事的美好畫卷里。還有島北側向西北而立的象鼻山和構造成因的試刀石,都伴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本次地質科普活動,進一步深化了職工的的專業技術水平,增進了不同崗位職工之間的感情交流,深化友誼、強化合作意識,為全院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同時,職工子女也切身感受到了父母工作的神圣,在心中播下一顆地質報國的種子。
近年來,青島地質院始終高度重視事業職能的發揮,更好地開展公益性地質工作,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在地質科普進校園的同時,積極探索讓地學知識更好地影響地礦二代,為地質工作的傳承尋找更合適的接班人。
本文系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