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達標排放仍遭投訴,生態環境部門該怎么辦?
某市一家生產電子元器件的企業,長期以來經常因為排放的氣體異味大被周邊居民投訴。企業屬地生態環境部門多次上門檢查,發現該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齊全、在線監控數據正常、污染物排放低于限值標準。將這樣的檢查結果反饋給投訴人后,投訴人一直不滿意,認為生態環境部門有包庇企業的嫌疑,并繼續以各種方式投訴,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對于生態環境部門而言,一邊是企業達到了排放限值標準要求,很難對企業采取強制行政處罰措施;另一邊,是居民的生活質量確實受到了影響,問題卻無法有效解決。長此以往,居民與企業、生態環境部門之間的誤解和矛盾可能會越積越深。生態環境部門積極施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總結其做法,主要有三方面經驗。
一是積極搭建溝通橋梁,促進企業和居民面對面敞開心扉交流,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讓企業專心發展經濟。督促企業積極公示污染治理情況、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等,定期邀請居民進入企業參觀,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二是在生態環境部門的協調下,電子廠由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組成了“嗅味員”,每天在廠界外通過口鼻呼吸的方式對氣體有無異味進行直觀判定,將心比心地體驗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體驗之后,企業不再消極處理,而是主動尋求各種深度治理方案。同時,生態環境部門應在政策及資金上給與企業一定的支持,如應急管控豁免資格等,鼓勵企業排放嚴于國家排放標準。
三是為了精準找出異味的源頭,生態環境部門邀請專業機構,對廢氣樣品做了上百種成分的質譜分析,終于找出了產生異味的成分。在確定了污染物異味成分后,針對產出這些成分的生產工藝和流程排查問題、尋找方法,最終企業通過調高燒結溫度,解決了異味問題。
筆者認為,處理類似事件,生態環境部門不能一味地“和稀泥”,而是要主動作為,積極尋找矛盾的癥結,服務好群眾和企業,解除矛盾。通過生態環境部門的協調、服務、檢測分析等有效舉措,能夠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和滿意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