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施策 推進“治廢”與“減碳”相融合
為統籌謀劃“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近日組織召開“無廢城市”高端研討會,邀請院士專家就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建言獻策。
會議邀請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金涌、陳勇、賀克斌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等在內的20名院士、專家、地方生態環境保護部門代表和行業協會代表,圍繞“無廢城市”次第推開總體思路、實施路徑、重大舉措,以及通過“無廢城市”建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
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
與會專家認為,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指導“11+5”試點城市扎實推進改革任務,深入普及“無廢”理念,建立起一套系統的“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取得預期成效,為次第推開“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無廢”理念已得到各方廣泛認同。
據介紹,自2019年5月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在相關部門和試點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取得階段性成效。
試點地區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試點城市及地區均成立了以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圍繞“無廢城市”建設目標,已取得初步成果。
同時,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工作機制,成立部際協調小組、咨詢專家委員會、技術幫扶組、專題研究組,從不同層面支持、指導試點城市及地區開展工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指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效顯著,“十四五”穩步推開至100個城市,已有工作基礎。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執行主任李金惠表示,已有試點經驗模式要加強應用邊界條件的描述,提升可推廣性;整合試點經驗和管理政策,開發有可操作性的“無廢城市”建設指導工具。
精準施策,在城市、省域和跨區域不同層面推進
“‘無廢城市’建設進展到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下一步的次第推進,不是簡單地擴大規模,而是精細研究、精準施策,力求有所提高,取得最佳效果。”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認為。
專家們建議,在“無廢城市”的推進區域上,基于東中西部發展水平不同,實施差異化建設,在城市、省域和跨區域不同層面次第推開“無廢城市”建設。例如,東部地區重點開展政策體制機制創新,典型廢物利用處置技術瓶頸突破、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平臺搭建;中部地區重點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推動工業農業綠色發展,強化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與減量化;西部地區重點加強資金與人力投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的綠色金融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
李金惠表示,“無廢城市”次第推開要綜合考慮地區特點和產業特色,由補齊短板轉為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同時,他建議,在國際層面,制定我國“無廢城市”理念和經驗的國際推廣方案,依托巴塞爾公約及其他聯合國機構建設國際“無廢城市”網絡,選擇代表性的經驗模式進行推廣。
有專家建議,建立創新引領的“無廢城市”高質量綜合解決方案。要聚焦重大對象、熱點問題,聚焦諸如磷石膏、電子垃圾、退役動力電池、濕垃圾等重大熱點難題,集中突破,形成一個示范城市解決一類典型固體廢物形成一套綜合方案。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杜祥琬認為,“無廢城市”建設次第推進的總體思路是三個“度”。一是深度,即積極開展試點工作的成效評估和成果凝練,形成可復制和可推廣的模式和路徑;深挖同種類別固體廢物(包括新冠疫情以來新產生的醫療廢物)的處理模式和路徑。二是廣度,即在城市、省域和跨區域不同層面次第推開“無廢城市”建設;全面探索各種類別固體廢物的處理模式和路徑;探索“三廢”協同的模式和路徑。三是融合度,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動與智慧城市建設相融合;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低碳城市等理念也融合進來。
因此,專家們在會上建議出臺《“十四五”無廢城市建設規劃》,明確“無廢城市”建設的戰略定位、戰略目標、總體任務和攻關項目等。
打通多環境介質 打通“廢”和“碳”協同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評估,改善固體廢物回收利用及處理處置等環節可使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減少10%~15%;從全生命周期來看,減排效果可高達20%。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在戰略定位上,要把“無廢城市”建設和實現“無廢社會”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將“天藍、水清、無廢、低碳”作為推進美麗中國目標實現的美好愿景。充分認識“無廢城市”建設作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重要抓手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基于國家把城市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總體戰略要求,以及廣義“無廢”概念,提出了系統構建“無廢城市”的兩個打通:一是打通多環境介質,由固體廢物治理擴展至包括廢水、廢氣等全環境要素治理的大“無廢”綜合治理戰略;二是打通“廢”和“碳”協同,通過節約資源和提升綜合利用水平,與碳達峰、碳中和等約束指標協同推進。在科技層面,開展“雙打通”領域研究。在實踐方面,以“11+5”個試點為切入點,探索雙打通路徑。
此外,與會專家還建議,在“無廢城市”建設的推進路徑上,“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和指標體系應體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指標的指導和約束。建設過程應關注碳達峰目標約束下的工業、農業和社會生活領域的達峰路徑和方法,將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納入減碳體系。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研究員嚴剛指出,“無廢城市”建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高度關聯和協調統一性,應在規劃戰略、推進區域和實施行業中加強統籌協調、協同推進,切實發揮好協同增效作用,共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