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新姿造福于民,綠農環境宜興復耕省級驗收通過
2021年5月10日上午,江蘇省政府召開會議,對全省2020年土地例行督察整改工作進行部署。省政府會議強調,要按照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南京局《督察意見書》要求,嚴格依法依規,拿出過硬舉措,堅決抓好問題整改,土地復耕復墾到位。江蘇省雖一直是我國的農業大省、產糧大省,但近年來在土地利用方面還存在著著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其中,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東瀕太湖,西部為天目山余脈,面積205平方公里,這里具有多年工業發展史,生態環境欠賬多、采礦廢棄地區開發利用難、修復治理任務艱巨等成為該區轉型發展道路上的難題。近日,記者了解到,按照國土部門的驗收管理辦法,浙江綠農生態環境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綠農環境)所負責的江蘇宜興市丁蜀鎮復耕項目已于2020年12月25日通過無錫市市級驗收,2021年3月4日完成江蘇省省級驗收并通過。
據了解,位于宜興市丁蜀鎮西南部的黃泥山礦坑為歷史遺留問題的礦區廢棄地。2018年,綠農環境取得宜興市丁蜀鎮廢棄礦區綜合治理項目,實現復墾不少于700多畝土地的目標。
(丁蜀鎮黃泥山廢棄礦坑衛星圖)
精準治理、綠農環境以科技喚醒沉睡土地
上世紀50年代,依托當地的石料資源,宜興市丁蜀鎮相繼建起了水泥廠與石灰廠,雖然推動了當時丁蜀鎮經濟的發展,但綠色山體被開挖得滿目瘡痍,當地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地閑置和安全隱患問題。黃泥山廢棄礦坑整體地勢起伏大,為北高南低,周邊道路崎嶇不平,礦坑深約30米。長1000多米,寬2000多米,總容積約1000萬立方米,整體土壤重塑所需方量約1000余萬方。
經多方位考察、現場勘探,綠農環境發現礦坑邊緣往南約2千米有運河和碼頭,水上運輸便利;且礦坑東部毗鄰公路,路上交通較為方便。據此交通優勢,綠農環境針對丁蜀鎮的廢棄礦坑綜合治理作出了科學規劃,將實施方案分為4個過程,包括場地平整及配套設施建設、回填料收集運輸及質量控制、礦坑回填、表層土復墾。每個過程又包括若干具體作業內容,每個作業內容互相配合、互相銜接。最終根據《江蘇省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技術規程》對復墾土地質量進行預驗收,包括土地的土壤肥力、污染成分檢測、有機質檢測、pH測量等,保證復耕后的土地能夠作為農業用地使用。
據介紹,綠農環境擁有國內唯一完整且完善的復耕復綠業務鏈和行業唯一的建筑廢棄物信息化模型,且一直在探索系統化解決建筑廢棄物無害化綜合利用的技術研發和應用。其研發團隊在渣土填充、土壤重塑、泥漿資源化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性實驗室研究成果已完美應用到丁蜀鎮復墾項目中。
綠農環境充分調研了周邊城市近兩年地下工程開挖棄土和泥漿產量,保證回填料方量充足。通過合理利用這些城市無用且無污染的建筑渣土,將其資源化分類集散處置至廢棄礦坑中,作為廢棄礦坑復耕復綠的基礎原材料來源。
綠農環境負責人介紹道:“礦坑回填復墾要從源頭上就要把控好質量,首先在回填料收集運輸環節,我們對工程棄土和泥漿進行取樣檢測,檢測內容包括重金屬、污染物、有機質、電導率、PH等。丁蜀鎮項目回填復墾土地一共約700畝,我們源頭取樣檢測數目就有500個,確保回填料來源可靠、無污染。項目完成后,我們的研發技術人員再對回填壓實度、固結度進行檢測,來保證回填體穩定性。”
禿山變綠山,綠農環境助力荒山變金山
歷經周期兩年多的復墾綜合整治,丁蜀鎮昔日的瘡疤迎來了治愈與重生。記者了解到,至2020年綠農環境已種植小麥并完成驗收,實現了小麥畝產500斤。如今廣袤的土地儲備,讓丁蜀鎮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煥發新姿造福于民,以新的發展理念推動著宜興高質量發展。
(宜興市丁蜀鎮廢棄礦坑復墾后)
據了解,宜興丁蜀鎮的廢棄礦區復墾項目并不是綠農環境第一個生態修復典范,其持續在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破解難題,提供治理廢礦的良方,類似成功項目經驗豐富。綠農環境曾對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廢棄礦坑進行了復墾整治,整治總面積約1600畝,于2015年通過驗收。加上周邊整治區域,綠農環境為德清當地共計完成了土地復墾面積3000余畝,水稻產量實現每畝1000斤,并且處理杭州市區建筑渣土3000余萬立方米,曾受到市城管委、省國土廳和國土資源部的表彰。
曾經粗放式發展留下的廢棄礦坑在綠農環境的綜合修復下重披綠衣,就這樣資源變資產、成為綠水青山、成為促進綠色發展的“金山銀山”,為城市全面高質量發展添上靚麗的一抹綠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