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松陽縣過云山居網紅民宿位于海拔600多米的松陽縣西坑村,一年中超過150天云海翻騰。變幻無窮的氣象景觀吸引了城里人,1500元/天的住宿價格仍然一房難求。”中國(麗水)兩山學院陳光炬教授講到麗水的生態產品和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時充滿激情,“景寧畬族自治縣宿葉鄉村酒店一個單間價格為880元,其中房間基準價480元、空氣價150元、風景價150元、環境價100元,生態產品的價值在這里得到了鮮活的體現。”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浙江省麗水市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進行了成功的實踐。但很多地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建設機制才剛剛起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4月26日發布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指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是從源頭上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6月18日,山東大學在青島組織舉辦“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高峰論壇”,同時揭牌成立山東大學黃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與會專家和學者圍繞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行了交流,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李宏偉教授說:“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前提下,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物質和服務產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指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良好生態環境蘊含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人類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很大。人類有意無意都在消費生態產品,生活水平越高消費需求越大。”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謝高地說,“人對自然資產和生態系統服務的需求超出我們目前的認知。”他舉例說,2015年1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共青林場,有11名體驗者進行了兩天一夜的森林療養。用POLAR心率儀在早晨同一個時間點分別對森林和城市環境中的體驗者做心率監測。森林環境中大部分人達到了理想心率(55次-70次/分鐘),均比在城市環境有所下降。其中有1名體驗者森林環境和城市環境的心率分別為65次/分鐘和92次/分鐘,差距最大。
謝高地認為,人類對生態服務的消費有三個特點:一是過度利用和濫用。目前消費模式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過度利用超過基本需求數倍。二是利用不足。對生態系統服務所提供的一些自然再循環能力利用不足。三是無償使用。生態系統服務之所以被過度利用和濫用,原因在于生態系統服務被現有經濟模式和理論看成是無價值的,只有部分生態產品有市場價格但價格非常低。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就是要通過確權登記等實現生態資源資產化,即從生態資源到生態資產,再通過價值核算等實現生態資產資本化。
陳光炬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質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和能量流動,核心要義是將生態服務的盈余和增量轉化為財富和福利,實現GDP與GEP雙增長、雙轉化、可循環、可持續。為此,必須解決好生態產品的價值有多大、怎樣轉化、如何管理3個基本問題,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
李宏偉認為,目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瓶頸主要包括市場化運作欠缺、標準化定價困難、多元化補償不足、綠色化考評單一等。黃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負責人、山東大學生態文明研究團隊首席專家張林波也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重大理論技術瓶頸,涉及生態環境、經濟產業、金融法律等領域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機制體制等諸多科學技術難題。在基礎理論方面,生態產品的生產消費特征與價值規律尚不清晰;在核算技術方面,可復制、可比較的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核算技術缺失;在機制體制方面,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實現模式路徑機制有待建立。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麗莉說,人類行為對環境、氣候、資源、生態等方面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人類對健康、安全、綠色、環保、優質的產品、服務和生產生活環境的需要愈加迫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實踐層面要解決好“有多少”,即要摸清底數、形成目錄清單、信息平臺,“歸誰有”,即界定、確權、權益、排他性,以及“值多少”,即度量、評估、評價、核算等問題。以綠色金融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過綠色金融資金融通功能,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生態補償、環境權益交易,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但當前綠色金融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頂層設計不夠完善、激勵約束力度不足,金融產品覆蓋面小、綠色融資渠道單一,綠色金融標準不健全、綠色產業發展滯后,環境信息披露質量低、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綠色金融理念認知不足、專業人才供給欠缺等。
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提高思想認識非常關鍵。張林波說,目前一些地方還存在“等靠要”的認識誤區。還有人認為生態產品沒有凝結人類勞動,價值實現方式就是靠生態補償。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生態補償的不同,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靳樂山給出了清晰解釋。他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本質屬性是市場交易,主要參與方是生態產品生產者、生態產品消費者和生態產品市場投資者,政府的作用是建設市場基礎設施。而生態補償主要依靠政策方案,主要參與方是生態環境保護者、生態環境受益者以及各級政府,政府應積極制定補償政策方案。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統籌運用好法律、行政、市場等手段,把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損害賠償、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等有機結合起來,協同發力,有獎有懲,決不能邊拿補償邊污染。
與會專家認為,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必須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意蘊和實踐要求,因地制宜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良好生態環境源源不斷地帶來更多更好的優質生態產品,全面提高生態產品供給水平和能力。張林波說:“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關鍵是實現生態產品市場化機制的創新。為此,黃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將在4個方面開展研究:一是三江源區生態產品供給保障機制,二是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路徑,三是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管理支撐技術,四是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機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