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年秋冬季第一輪污染天氣怎么來的?
氣象條件是外因,區域污染排放量大是內因,早晚高峰機動車出行量增加5%和9%
◆本報記者李妮斯
11月10日起,四川盆地遭遇今年秋冬季第一輪區域性污染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給成都市打好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來了個“下馬威”。
【谷騰環保網訊】這個“下馬威”是什么來頭?什么時候才能消失?近日,記者專訪了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控院士工作站專家團隊教授楊復沫。
本輪區域污染“元兇”是什么?
11月10日起,四川盆地轉為多云天氣,進入靜穩氣象狀態,垂直和水平擴散條件較差,長時間的污染累積疊加川南地區污染物輸入,是本輪重污染天氣發生的主要因素。
按照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部署,11月10日零時啟動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應急管控下,于10日、11日搶抓了兩個優良天。12日傍晚起,隨著氣象條件進一步惡化,疊加逆溫影響,13日凌晨開始出現持續超標,截至記者發稿,污染仍在持續。
為何短時間內空氣質量急轉直下?
楊復沫告訴記者,客觀方面,靜穩維持易出現強逆溫。逆溫的存在就如同在城市上空蓋上了一床厚厚的“被子”,易導致一次污染物累積和二次污染物轉化。其次,濕度增大加快了細顆粒物生成。
主觀方面,污染排放量大是直接原因。成都市機動車保有量大,建設施工機械使用強度高,加之近期早晚高峰時段機動車出行量較前期分別增加5%和9%左右,NO2濃度持續處于高位,在靜穩高濕的氣象條件下,NOx快速轉化為硝酸鹽。
總體上看,本次區域性污染過程,氣象條件是外因,區域污染排放量大是內因。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污染源管控顯得尤其重要。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2020年修訂)》相關要求,要實施工業停(限)產減排、工地土石方停工等措施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各級各部門深入一線督導落實應急減排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污染趨勢。
污染過程還要持續多久?
根據最新空氣質量會商結果,目前成都市氣象條件仍處于不利于空氣質量改善的局面,預計此次污染過程將持續至11月19日。19日夜間起,受北方較強冷空氣影響,盆地污染將自北向南逐步改善。
重污染消除前,全市各級各部門仍將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加大對工業企業、工地揚塵、社會生活源等污染源的管控力度,嚴格落實應急減排措施,壓緊壓實各方責任,聯合成都平原兄弟城市協同減排,減緩污染累積速度,盡最大努力降低污染峰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