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化工孫公司被要求退補1.66億元
【谷騰環保網訊】又一起巨額光伏電費補貼被要求退回的事件引發關注。
安徽江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226)日前發布公告,其全資孫公司一光伏發電項目被移出電價補貼清單,并被要求退回已申領的補貼資金16617.51萬元,約1.66億元。
1.66億元只是企業已經拿到手要退回的部分,還有尚未收回的近兩億元應收電費補貼可能存在無法收回的風險。這兩項加起來意味著這一項目共計約3.65億元的光伏電費補貼可能會無法獲得。
可見,自2022年3月以來,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開啟的可再生能源國補核查給行業帶來的“巨震”還在不斷發酵。
新能源補貼資金來源不足
資金缺口“滾雪球”,嚴查“騙補”行為
這場“巨震”緣何而起?
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老楊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呈現暴發式增長,但由于補貼資金來源不足,行業發展初期一些企業或地區非理性的投資等原因,導致補貼資金的缺口越滾越大。補貼資金下發嚴重滯后和拖欠又使得整個行業的發展受到影響,部分民營企業甚至陷入現金流枯竭的困境,以至于加速拋售風、光電站資產求生。同時,財政撥付補貼的壓力也非常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惡行循環。”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風電裝機3.65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3.9億千瓦。根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至2030年,我國新能源裝機將達到12億千瓦。
與此相對應的,是企業的補貼需求迅速增長和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支付壓力與日俱增。
因此,為了摸清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底數,切實提高補貼資金使用效率,盡快解決補貼拖欠等問題,2022年3月,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自查工作的通知》,標志著史上“最嚴”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核查工作拉開了大幕,嚴查可再生能源“騙補”等行為。自查內容涉及項目的合規性、規模、電量、電價、補貼資金、環境保護等六大方面。
此次披露的江南化工全資孫公司內蒙古盾安光伏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盾安光伏),便是在這場全國范圍內的大核查中,被發現不合規,存在未納入規模管理、備案文件失效等問題。
其實,這件事早已有了苗頭。回溯到2022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下發了一份通知——《關于廢止部分可再生能源項目上網電價批復文件的通知》,廢止了24個不合規的帶補貼光伏項目的補貼資格。盾安光伏烏拉特后旗50MW光伏發電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之后,盾安光伏向政府相關部門提起申訴,并持續開展溝通工作,但溝通的結果并沒有改變這一項目的命運。
2023年2月16日,塵埃落定。盾安光伏收到由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發改委、能源局組成的領導小組下發的《關于內蒙古盾安光伏電力有限公司烏拉特后旗50MW光伏發電項目違規領取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央補貼資金問題的認定及處置意見》,將其移出補貼清單,并要求其退回補貼資金。
國補核查給行業帶來“巨震”
補貼核查問題正成為存量電站的“生死線”
江南化工成立于1985年,于2008年5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20年11月13日,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是第二批獲得此稱號的公司之一。
這家公司的業務為民爆和新能源“雙核驅動”,是我國民爆行業國際化的排頭兵,是兵器民爆行業唯一上市公司。公司在新能源業務領域,主要從事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的項目開發、建設及運營。
公開資料顯示,江南化工2021年凈利潤超10億元,增長約136%,凈利潤水平此前已連續3年在上市民爆企業中位列第一;2022年三季報也顯示,其業績增長較快,且表現出較好的成長性。
也就是說,就目前公開資料所能了解到的情況看,這家企業呈現出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
那么,此次被要求退回巨額補貼,對其有何影響?
記者查閱江南化工于2月21發布的《安徽江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全資孫公司一光伏發電項目移出電價補貼清單并退回部分財政補貼事項的公告》原文了解到,此次所涉電站如移出補貼清單,對公司經營業績會造成一定影響,退回電費補貼預計將導致2023年經營活動凈現金流減少16617.51萬元。盾安光伏資產負債率處于穩健狀態,暫不存在短期償債風險。
可見,此次事件預期對盾安光伏不會造成致命性的影響,但其負面影響依然不可忽視,至少對所涉電站的影響是巨大的。
老楊告訴記者:“補貼核查問題正成為存量電站的‘生死線’。因為,對我國早期光伏電站而言,補貼是收益大頭。從去年被要求退回補貼的太極實業的例子看,其補貼大概是上網電價的3倍多。”
太極實業同樣也在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2022年7月廢止的24個不合規的帶補貼光伏項目名單中,且其所要退回的補貼金額更加巨大。其所涉電站已收電費補貼及應收電費補貼合計8.07億元,導致其當年利潤損失達7億余元。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其股價跌幅便達24.35%。
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說:“補貼核查已經成為光伏存量電站的一大考驗,稍有不慎將可能面臨上億元補貼無法收回的損失。而那些存在建設規模指標、倒賣路條、全容量并網時間、以少代全或者批大建小等方面問題的項目,將直接影響項目收益率。”
此外,補貼核查給行業帶來的“巨震”,對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產生的沖擊很大,這種影響也會傳導到新能源項目并購領域的決策者。
相關政策機制正在不斷完善
綠電溢價將成收益天平上的重要砝碼,優質項目補貼資金有望更快到位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告訴記者:“未來還會有很多不合規項目被取消或者減少補貼,原因是多樣的,比如,有些項目前期手續合法,但是如果在并網階段,項目沒有按照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并網,或者沒有全容量并網,就很容易被取消補貼資格或者降檔。但這些問題都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因為自2021年起,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實行平價上網。所以,以后的項目都不存在相關風險。我們現在在等其他省份補貼核查結果的公示,最終,補貼的時代會過去,問題也會逐步解決。補貼核查之后,不合規的項目都會取消補貼資格,我認為對留下的項目,補貼還會加速。因此,優質項目的補貼資金有望更快到位。”
碳市場深度觀察平臺的專家認為,隨著新能源發電實現平價上網,即按照火電脫硫煤標桿上網電價,沒有任何補貼,以及風光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可再生能源投資項目的收益率會有所下跌,而綠電的溢價收益則是不可忽視的,也將會是收益天平上的重要砝碼。
2月15日,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享受中央政府補貼的綠電項目參與綠電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就進一步完善綠電交易機制和政策、穩妥推進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的綠電項目參與綠電交易、更好實現綠色電力環境價值提出有關要求。
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的綠色電力,參與綠電交易時高于項目所執行的煤電基準電價的溢價收益等額沖抵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或歸國家所有;發電企業放棄補貼的,參與綠電交易的全部收益歸發電企業所有。
業內人士認為,積極參與綠電交易,雖然不能獲得綠電的額外收益,但綠電溢價部分,也就相當于可再生能源補貼中的部分資金可以提前到賬,而滿足一定條件后,還可以優先兌付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這對于原有進入國補名錄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來說,也算是利好,至少可以緩解現金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