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統籌,三大流域海域局怎樣實踐?
【谷騰環保網訊】生態環境部召開的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是“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志性戰役之一,是推進重點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促進相關沿海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其中,要以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三大海域為重點,陸海污染協同治理持續推進,做好“陸海統籌改善重點海域水質”。
那么,陸海統籌怎么“統”,具體“打法”有哪些?記者近日跟隨生態環境部三大流域海域局到現場進行調研和采訪。
“往上是河,往下是海,我們現在離海的距離僅不到兩公里。”在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的一處海河交界位置,幾艘船在岸邊停靠著。烈日下,手指著眼前的河海交匯處,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珠江南海局監測與科研中心)張亞鋒向記者介紹。
“入河入海排污口雖小,但是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大,這個小小的口子一頭連著江河湖海,一頭連著跟百姓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關鍵環節。這是一個‘牛鼻子’,抓住、抓好、抓實、抓牢這個‘牛鼻子’,有利于倒逼岸上各類污染源的全面整治,實現水陸統籌。”今年2月,當提及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時,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黃小贈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表示。
而早在一年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就早已為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定好了方向:統籌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
水陸統籌、以水定岸。這里的“水”就包括江、河、湖、海。《實施意見》指出,根據受納水體生態環境功能,確定排污口設置和管理要求,倒逼岸上污染治理,實現“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
排污口這個“牛鼻子”功能不言而喻。
如何界定入河排污口和入海排污口?
“入河排污口受納水體以河流、湖庫為主,而入海排污口受納水體主要是近岸海域。”張亞鋒介紹,以法定海岸線作為劃分入海與入河排污口的管理邊界,法定海岸線向海一側排放污水的口門為入海排污口,向陸一側排放污水的口門為入河排污口。
“我們現場核查過程中發現,在一些河汊溝渠與河口區域,難以界定為入河排污口或是入海排污口,此時就需要二者聯合排查。”張亞鋒告訴記者。
而珠江南海局也的確是這樣做的。記者了解到,此次排污口排查現場核查是對海南省進行的第一次數據“摸底”,為了對所有排污口進行全覆蓋核查,入河排污口現場核查小組與入海排污口核查小組第一次形成聯動,他們“有口皆查,應查盡查。”
2018 年,《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印發,分散在原水利部門、海洋部門的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管職責統一歸由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負責。
生態環境部組建后,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遼、太湖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等7個流域局相繼成立,“7個流域海域局中有3個涉及海洋,分別為:海河流域北海海域、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
張亞鋒繼續說道,“珠江南海局負責面積最大的南海海域,從珠江流域從云南下來,再到海南,負責的陸海統籌區域面積也最大。只有把工作統籌起來,才能系統解決流域海域的問題。”
據報道,我國1.8萬多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上,海灣星羅棋布,數量眾多。“陸地水生態環境質量好壞體現在河湖上,近岸海域水生態環境好壞則體現在海灣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曾這樣表示。
我國大力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陸海統籌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也在持續推進。
而其中離不開三大流域海域局的力量。
——職能職責有優勢。張亞鋒介紹,流域海域局負責所轄流域海域內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及其相關方面的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構建流域海域統籌、地方落實、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打通了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的監管壁壘,為流域海域局統籌實施陸海協同監管提供了依據。
——人才隊伍有優勢。從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流域海域局承擔了大量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務,在實戰中成長起來了一大批熟悉流域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為流域海域局實施統籌實施陸海協同監管提供了支撐。
——工作基礎有優勢。張亞鋒告訴記者,流域海域局近年在陸海統籌上不斷探索創新,開展了一系列基礎工作。如組織編制流域海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入河入海總氮總磷污染控制、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管、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等措施作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的重要內容,協同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入河入海排污口聯動排查、流域海域水生態環境形勢聯動會商等,為流域海域局實施統籌實施陸海協同監管夯實了基礎。
根據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原則,當前,珠江南海局、太湖東海局、海河北海局三個流域海域局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質量核查和整治工作,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北海區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都已完成,工作重心轉向整治。”海河北海局監測與科研中心郭麗峰告訴記者,根據“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要求,以截污治污為重點,開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排污口類型和污染來源復雜多樣,排放差異大、地域之間差異也大;排污口涉及面廣,責任部門和主體眾多,協同共治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諸多排污口中,海水養殖排污口數量最多,整治難度較大。”郭麗峰坦言,盡管三省一市(山東、遼寧、河北、天津)針對海水養殖尾水治理已開展大量工作并初見成效,但我國海水養殖行業仍處于轉型升級的起步階段,體制機制、技術經驗、監督管理等方面問題仍然存在。
“十四五”時期,海河流域將繼續聚焦“水凈河清”,推進點、面、內三源齊治,通過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業污染源治理、城鎮污染源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建立“水環境—入河排口—污染源”精細化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園區廢水排放監管,涉水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推動工業廢水達標排放。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加強養殖污染防治及資源化利用。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半封閉型內海,渤海是污染防治的重點對象。“當前,入海河流總氮排查溯源更是渤海污染防治的核心。”郭麗峰告訴記者,海河北海局既管流域又管海域,以薊運河總氮削減為目標,開展薊運河重點區域“解剖麻雀”式入海河流總氮排查溯源,推動地方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提升了海域治理的總體成效。
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依托陸域生態環境的改善。
談及如何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兼顧,太湖東海局海域管理處路博鈞告訴記者:“積極推動流域與海域生態環境監管職能融合。”
首先,在推動“十四五”規劃實施方面,強化陸海統籌交流協作。積極推動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配合做好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征集。
其次,在環境監測管理方面,加強陸海統籌。將入海河流水質分析作為流域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會商重要組成部分,自2021年11月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參加每月流域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會商;在涉海工程的環評方面,加強局內流域海域業務協作;穩步推進陸地監測與海洋監測業務融合,加強海域及入海河流水質分析。
記者了解到,太湖東海局已統籌編制《年度東海區海水環境質量評價報告》和《月度長江口-杭州灣攻堅戰區域水質狀況報告》等分析報告。
最后,以長江口—杭州灣綜合治理攻堅戰為抓手,推進陸海統籌。成立太湖東海局長江口—杭州灣綜合治理攻堅戰領導小組,印發《推進落實長江口—杭州灣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工作方案》,河海聯動。
路博鈞介紹,為推動陸海統籌,建立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太湖東海局經常與海洋司、海河北海局、珠江南海局等部門單位對接交流,在有關方案編制等方面加強協作,合力攻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