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完成養殖清退后,臨高退塘還濕培育生態旅游發展新模式
【谷騰環保網訊】河里野鴨自由歡歌,岸上工人揮汗如雨,遠處海風迎面拂來……記者近日在海南省臨高縣博厚鎮洋大村委會的壽門坊濕地兩岸看到,工人們正在將一棵棵水生植物栽種在清新的黃土里。壽門坊濕地修復工作啟動后,臨高縣通過金牌灣退塘還濕,種植紅樹林,為鳥類、蟹貝類等提供棲息地,將壽門坊魚蝦養殖塘恢復成為紅樹林濕地公園,是市民游客休閑郊游的新去處。
時鐘撥回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附近居民砍伐紅樹林開挖養殖塘,在金牌灣非法開挖的養殖塘,水質污染嚴重,原有紅樹林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均指出相關問題。
面對壓力,臨高縣以實事求是、照單全收的態度和痛定思痛、知恥后勇的勇氣抓整改、抓落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臨高縣已全部完成該區域禁養區內陸域養殖場、海上深水網箱和魚排清退并組織驗收,使其失去復養功能,全面完成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讓遭到破壞的紅樹林再次恢復郁郁蔥蔥。
生態產業化“臨高樣板”,正在悄然奏響嶄新的樂章。
強化督察壓實責任
凝心聚力守護綠水青山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臨高縣全面修復生態,嚴守生態底線。
自督察反饋問題以來,臨高縣做了大量工作——為形成整改合力,制定《臨高縣水產養殖整治實施方案》,成立工作專班,制定“作戰圖”,明確“時間表”,細致任務分工,壓實各級責任,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縣綜合執法局、縣生態環境局形成合力,屬地鎮政府為清退主體,統籌推進養殖清退和生態修復工作。工作專班及縣整改辦等工作人員嚴格對標對表整改銷號標準,對整改工作質量進行指導和評估。專班成員嚴格按照倒排工期表,實行日調度、日評估工作機制。
“白天我們跑到養殖戶家里做思想工作,開展宣傳教育,耐心解讀清退政策,晚上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博厚鎮工作人員謝越科表示,我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疏堵結合,分類依法清退,博厚鎮對禁養區內涉及清退養殖戶落實“一戶一策”,科學合理安排,依據氣候變化給予相應的過渡期。同時,要求養殖戶要做出承諾,明確時間表,限時完成清退。
此外,臨高縣通過陸域池塘破壩推平、拆除海水養殖網箱等方式確保禁養區失去復養功能,多方籌集資金確保清退補償資金及時撥付到位,確保不發生群眾上訪問題,完成清退面積1482.216畝,退養養殖戶達99家。
打造“民宿+趕海”
多元新業態 破解就業難題
海上養殖涉及群眾多,且水產養殖是村民唯一的收入來源,清退工作遇到了較大阻力。
面對這樣的“硬骨頭”怎么辦?經反復研討,臨高縣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提出了生態產業發展新模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生態環保整改和民生保障進行有效統籌,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022年7月壽門坊濕地修復工作開始啟動,計劃投資約1.5億元,通過退塘還濕,種植紅樹林,為鳥類、蟹貝類等提供棲息地,合理利用濕地資源,推進紅樹林及其周邊生態養殖、生態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關綠色產業建設,培育“紅樹林+生態產業”發展新模式,推動生態產業化形成示范效應。
“在修復濕地的同時,還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發展旅游新業態”,臨高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臨高利用海的資源打造“民宿+趕海”旅游打卡點,依托金牌港周邊“國家森林鄉村”和博厚鎮近26公里原生態海岸線資源,發展“民宿+趕海”多元新業態,結合紅樹林教育基地,擴大旅游產業。同時通過打造壽門坊濕地和提升改造壽門坊、長壽井等當地長壽文化,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特點,促進當地旅游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壽門訪濕地公園旅游元素不斷豐富,旅游業態培育起來后,臨高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同時,解決養殖塘拆除后居民就業問題。
“今年臨高還將繼續謀劃建設金牌濕地公園項目,濕地公園建成后,項目包含科普宣教中心、垂釣臺、咖啡屋、民宿及觀鳥亭等,能給原養殖戶提供工作崗位,幫助當地漁民實現‘往岸上走’”。臨高縣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林明表示。
先試先行
探索“保護、恢復、科教”新模式
金牌灣禁養區養殖清退和升級改造規模大,很多工作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路子可走。時間緊,任務重,資金未到位,生態修復工作無法開展,面臨的投入資金難題擺在面前。
面對一個個“硬骨頭”,臨高縣勇于擔當、轉變理念、先試先行,在困難中思索對策,在實踐中創新了一項又一項機制和舉措。科學制定《臨高縣博厚鎮金牌灣禁養區內養殖場清退工作實施方案》等,開展禁養區水產養殖清退工作;縣財政局做好資金保障工作,確保清退補償資金及時撥付到位;組織措施有力,以縣農業農村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屬地鎮政府為清退實施主體通力合作,共同推進,開展了政策宣傳、摸排底數、測繪面積、清退協議簽訂及補償資金撥付、破壩填平、拆除養殖設施等一系列工作。
“在資金未到位之前,先期利用縣水務局的中央和省級水利發展資金實施文德小流域修復項目,修復海水養殖問題較嚴重的250畝濕地(包括部分紅樹林濕地),并實施壽門坊濕地恢復工程項目(緊鄰文德小流域修復項目所在濕地),計劃恢復紅樹林面積856畝,恢復海草混合植物床203畝。”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符小犢表示。
遇問題、勇嘗試、破難點,臨高縣在海上養殖綜合整治過程中又創造了一項“臨高模式”。通過實施壽門紅樹林濕地恢復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和科普宣教工程,在保護好相關濕地的水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逐步將其打造成為全省紅樹林資源“保護、恢復、科教”的紅樹林生態恢復示范基地。
未來,金牌港開發區通過采取生態修復等措施恢復原有紅樹林濕地,改善金牌港工業開發區生態環境,并結合金牌港開發區未來社區及配套生活設施建設,為其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以優質的生態宜居環境吸引高素質人才入駐金牌港開發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