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如何更加主動融入全國碳市場?
【谷騰環保網訊】水泥行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也是工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近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生態環境部發布水泥等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技術指南,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邁出關鍵步伐。自2021年啟動以來,全國碳市場的制度規范、監管機制、系統平臺等建設已取得重大進展。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圍,水泥行業企業會面臨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應對?
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將面臨兩大挑戰
總體來看,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將面臨兩大挑戰。
一方面,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存在短板。碳排放相關參數和生產數據是企業碳排放配額量核定和清繳履約量確定的重要依據,相比已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水泥行業直接碳排放主要來源于熟料生產過程中的碳酸鹽分解和化石燃料燃燒,計量參數更多、檢測要求更高、生產環節更多流程更長,數據質量管理難度更大。
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壓力較大。由于碳排放配額分配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基于全國統一的碳排放基準值,能效碳效水平越高的企業,配額缺口越小甚至盈余,反之則存在缺口。水泥行業高碳排、難減排,部分企業能效碳效水平不高,可能存在較大配額缺口,疊加碳價上漲、成本分擔機制不暢等因素,碳排放配額履約成本較高,將降低企業盈利和發展能力。
筆者認為,水泥行業企業應將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擺在企業經營管理的突出位置,對標對表碳市場法規制度、技術規范和配額方案,盡快熟悉市場運行規律、系統平臺、技術要點,識別自身潛在風險點,加快提升碳排放全過程、全鏈條管理能力,提升碳資產經營管理水平和低碳可持續發展能力,高水平做好碳配額清繳履約工作。
四方面入手高水平做好碳配額清繳履約工作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從決策層、管理層到執行層,都要準確認識和把握全國碳市場機制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全國碳市場基本原理、法規政策、運行規則、技術規范等的系統學習和全面掌握。識別企業在制度建設、組織機構、人員配備、履約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和挑戰,分層級、分類別、常態化開展培訓等能力建設活動,將參與全國碳市場工作全面納入企業生產計劃、運行調度、日常管理、督導考核等經營管理體系,增強企業優化提升甚至重塑碳資產管理體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充分調動企業相關人員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在管理上要全面提升。加強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和內設機構建設,強化統籌協調、日常調度和督促考核。具備條件的企業,可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也可發揮集團化、規模化優勢,設立碳資產管理公司。堅持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推進計量、檢測、生產、采購、財務等人員轉型提能,培育涵蓋碳排放監測員、核算員、報告員、交易員等的碳排放管理團隊。全面梳理和修訂企業規章制度,完善部門職責、優化管理流程、明確工作規程,加強計量、化驗器具配備更新和檢定校準,提升計量精細化智能化和檢測樣品“采、制、化、存”標準化水平,優化完善臺賬記錄、統計核算、月度存證和年度報告,配合做好第三方專業核查復查,扎實做好各環節問題整改,避免數據失信違法風險。
在降碳上要大力攻堅。結合所在地區碳排放“雙控”目標要求和碳預算,預測未來能源消費和碳排放變化趨勢。發揮專業技術力量作用,組織開展企業能效碳效綜合診斷,找準能效碳效提升的策略、路徑和技術路線。動態對標能效基準甚至標桿水平和碳排放基準值,前瞻分析碳定價和碳約束走勢,加強綠色低碳項目儲備和建設的必要性、經濟性論證分析,有序開展余熱發電等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加快計量設備、用能設備和生產設備更新。分階段有步驟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通過工藝優化、燃料摻燒、原料替代、數字賦能等措施挖掘降碳潛力,逐步優化用能結構、提升能效碳效水平。
在履約上要及時積極。結合生產實際、配額政策,開展碳排放配額試算和履約壓力測試,加強碳排放盈缺形勢分析研判,摸清碳資產“家底”。跟蹤全國碳市場行情,加強交易資金需求分析和預算安排,建立碳交易授權機制和更為靈活的資金使用機制,靈活參與市場交易,避免扎堆交易和高價位交易,控制和降低市場交易成本,落實碳排放權相關會計制度,防范潛在交易風險和法律風險。用好用足碳排放配額抵消機制,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降低清繳履約成本。按照配額清繳履約、豁免和結轉等政策,按時足額開展清繳履約,及時完成碳排放等環境信息依法披露。
作者單位:許芮、向柳,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張魁,四川省水泥協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