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車企氣候行動指數發布:汽車產業須協同推進鋼鋁材料減碳
【谷騰環保網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近日發布《汽車產業鏈協同減碳報告》,對比51家中外車企的氣候行動表現,結合各主流車型的產品碳足跡分析,指出汽車產業在邁向電動化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與上游鋼鋁供應商的協同減碳。
使用階段碳排放持續下降 生產環節原材料排放較高
本期評價顯示,中國車企更大規模向新能源轉型,包括蔚來、零跑、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在內的6家中國車企已100%銷售新能源車,另有6家中國車企2023年新能源車銷量占比超過20%。海外車企也陸續做出停售燃油車的轉型承諾。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推進,電動車在使用階段的碳排放將持續下降,這意味著中國車企在助力中國乃至全球交通運輸脫碳的進程中有望發揮更大作用。
但與此同時,本期評價發現,無論是燃油車還是純電動車,其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排放占比均較高;且車型級別越高,整車碳足跡越高。這主要是由于更高級別車輛鋼、鋁等材料相關碳排放更高。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汽車及原材料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占比將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傳統車企和新能源車企更加注重綠色低碳制造,著力降低鋼鐵和鋁冶煉等原材料生產環節的碳排放。
評價結果顯示,新能源車企在供應鏈碳排放測算披露、目標設定等方面得分低于傳統車企。而總部位于歐洲、北美、日韓的車企在設定范圍3碳中和目標和設定鋼鋁等原材料減排目標等方面起步早于中國車企。但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以吉利汽車為代表的中國車企已開始對供應鏈原材料的產品碳足跡研究,吉利、長安等開始設定針對供應鏈的減排目標,理想、小鵬、蔚來、賽力斯、奇瑞、北汽集團等開始披露針對鋼鐵和鋁材的減排試點。
發揮龍頭影響力,對包括鋼、鋁在內的供應商提出綠色采購要求
本期評價中,IPE調研并與部分參評車企及零部件企業、鋼企等產業鏈上游企業開展訪談,了解車企開展低碳材料采購存在的外部障礙和內部挑戰。從內部來看,車企對低碳材料的采購整體仍處于試點階段;缺乏清晰的鋼、鋁減排目標設定和減排績效評估機制;供應商實測數據難獲取,部分排放因子不具代表性,難以準確掌握范圍3供應鏈排放狀況和減排進展;對范圍3特別是上游材料供應鏈的減排路徑不清晰;汽車上游鋼、鋁等原材料生產使用低碳技術、再生資源的綠色溢價過高。
企業的內部困難和一系列外部障礙密切相關。首先,服務于資本市場的主流ESG評級尚待對車企供應鏈低碳采購表現進行有效評價,造成車企缺少推進動力。其次,各方尚未對“低碳排放鋼/綠色鋼材”“低碳排放鋁/綠色鋁材”等定義達成共識,為車企選擇低碳材料增加困難。同時,當前廢舊鋼鋁的回收機制尚不完善,而鋁合金材料回收后只能降級使用。而汽車消費者對綠色低碳產品綠色溢價的支付意愿也明顯不足。
本期評價也識別出汽車產業協同減碳的重要機遇。生態環境部、工信部、國家發改會等部委近年來發布政策引導鋼鐵和鋁冶煉行業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并積極推進其納入中國碳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制定企業碳核算和披露標準,并加速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學和LCA因子庫建設。
基于評價發現,本期報告提出多項建議:首先建議中外車企準確判斷全球汽車產業低碳發展趨勢,發揮龍頭影響力,對包括鋼、鋁在內的供應商提出可量化的綠色采購要求。特別是新能源車企,尤其應從注重“制造綠色”轉向“制造綠色”與“綠色制造”并重,為中國乃至全球氣候行動發揮更大推動作用。其次建議車企提升范圍3及產品碳足跡數據核算的準確性,科學設定溫室氣體減排及中和目標并將其分解到鋼、鋁等原材料制造環節,推動核心材料供應商自主設定減排目標。車企參與完善回收機制建設,擴大再生材料利用等;做好信息披露和環境聲明,協助投資者判斷企業低碳轉型的進展和潛力,同時引導消費者做出選擇。同時,建議多方合力構建約束激勵機制,主管部門完善鋼、鋁等重點行業的碳核算標準,盡快將其納入全國碳市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