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社區”如何處置生活垃圾?武漢是這么做的
【谷騰環保網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強調,要推進廢棄物的精細化管理和有效回收,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和再利用水平,推進“無廢城市”建設。2022年4月,湖北省武漢市成功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市民是社區的建設者。武漢市積極踐行“一區一策”的“無廢社區”生活垃圾處置策略取得了較好成效,主要經驗如下:
健全渠道開展常態化垃圾分類收集。垃圾分類收集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的起點。垃圾分類要因地制宜地“一區一策”予以落實。武漢市根據地區情況完善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在已經有完備垃圾分類收集體系的中心城區,重點督促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和廚余垃圾生化處理,在新城區穩步擴大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同時,積極加強垃圾處置基礎設施能力建設,一方面,對新溝、星火、鍋頂山生活垃圾焚燒廠進行產能技術改造升級;另一方面,選址擴大處置能力,加快建設千子山、長山口、陳家沖3個新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加快建設與超大城市相匹配的垃圾處置體系。完善分類收集車輛等設施,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標準,加大預處理能力,如壓縮體積、破碎硬物等,便于后續處理。
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實現垃圾減量。垃圾減量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一環。垃圾減量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多方配合,協同完成。在政府層面,要強化法治支撐引領。《武漢市2024年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工作方案》狠抓源頭減量,鼓勵郵政、快遞、外賣和食品等行業推行簡約包裝,引導旅游、住宿等行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推廣用菜籃子、布袋子和環保紙袋代替塑料包裝;鼓勵優先采購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循環利用的辦公產品;引導消費者適量點餐,持續性開展“光盤行動”。在社會層面,武漢市通過媒體、學校、社區等多種渠道強調垃圾分類和減量的重要性,積極賦能傳授公眾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的方法和技巧。學校以組織主題班會、開展實踐活動等形式,從小培養學生的減量意識和分類能力。借助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新媒體平臺,宣傳垃圾分類及減量的最新政策、實用指南和成功案例。注重發揮社區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在社區公告欄張貼宣傳海報、舉辦垃圾分類講座等方式,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行動,減少垃圾產生。在個人層面,通過相關政策和措施引導武漢市民自覺改變個人生活習慣,將垃圾分類融入日常生活中,培養綠色消費習慣,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實現物品多用途使用。
最大限度實現垃圾資源化轉化。武漢市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推行“大分流、細分類”的策略。對高值廢物,武漢市建設了便利的可回收物和再生資源交投點,推進分揀中心和集散場所建設。在小區設置智能回收箱,居民可以掃碼投放并獲得相應的收益。引導電商平臺、生產企業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上門回收廢舊消費品,實現回收與再利用的緊密銜接。對低值和有害廢物,武漢市嚴控工業固體廢棄物、園林垃圾、農業廢棄物等進入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并在具備條件的區域推廣家庭廚余垃圾處理裝置。在具備條件的小區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預計到2025年,武漢市將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97%、回收利用率38%的目標。
實現全過程垃圾無害化管理。垃圾除了可以資源化利用的部分外,還有無法循環甚至有害的部分。對這些具有危害性的垃圾,必須確保其在收集、運輸、儲存、處理、處置的全過程中不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在垃圾收集環節,教育公眾分類處置,將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分開,減少有害物質混合。在運輸環節,使用封閉式垃圾運輸車輛,確保垃圾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對道路和環境造成污染。在垃圾儲存環節,確保設施達到環保標準,具有良好的排水、通風和防滲漏系統。對儲存設施進行實時監控,防止有害物質泄漏,并對周邊環境進行保護。在垃圾處理環節,采用高溫焚燒、生物處理等技術,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減少有害氣體和固體廢物的排放。對垃圾填埋場進行科學管理,使用防滲漏襯層收集和處理滲濾液,防止地下水污染。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