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面通水十周年!這項超級工程究竟改變了什么?
【谷騰環保網訊】“五棵松”,一座對于北京人再熟悉不過的地鐵站。站在站臺上,看地鐵飛馳而過時,人們卻很難將這里與一項超級工程產生聯系。
事實上,在這座站臺之下僅3.67米處,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徑淺埋暗挖有壓輸水隧洞穿越其間,將來自千里之外的“南水”,源源不斷輸入首都。
如今,北京人喝的每三杯水中,有兩杯就是“南水”。
今天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奔涌的“南水”,在十年間,惠澤大地,滋潤民心。
億萬受水區居民見證——因為喝上“南水”,他們徹底告別了世代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
復蘇的河湖寫下流動的答案——斷流百年的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全線水流貫通,永定河斷流26年后再現波瀾壯闊之景,滹沱河石家莊段時隔40多年再次奔涌……
重大國家戰略得到水資源保障——東、中線一期工程有效支撐了受水區超13萬億元GDP的持續增長,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國家水網及南水北調高質量發展論壇獲悉,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765億立方米,實施生態補水118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億人,為沿線45座大中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水資源保障。
圖為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
村民說改變——苦水變甜,枯泉復涌
在河北省邯鄲市邱縣新馬鎮西常屯村農家小院戶主姜書河看來,村里通來“南水”后,最大的改變莫過于——“喝水再也不用放糖了”。
“以前,井水又苦又澀。誰家平時喝水、熬粥不放點兒白糖遮遮苦味呢?現在,用‘南水’泡的茶水,格外香甜。”姜書河說。
同為黑龍港流域的河北省滄州市,水的變遷,反映在居民牙齒的變化里。
黑龍港流域是黃淮海平原鹽漬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曾經,這里的地下水苦咸、高氟。一口黃牙,一度是來自高氟水地區的人們揮之不去的地域符號。
2017年,滄州市南水北調中線配套工程建成通水,9座水廠全部按期切換成長江水源。截至2023年年底,南水北調工程累計向滄州供水21.48億立方米。
因為“南水”,河北省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徹底告別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
“南水”成為北京市、天津市、石家莊市、鄭州市等40多個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也為28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提供水源,城鄉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圖為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
水源轉換,“沉寂”的泉眼在流動中迎來新生。
深冬的河北省邢臺市,一群行人在開發區東汪鎮武家莊村黑龍潭的水面旁駐足。
“咕咚、咕咚”,當宋景亮老人親眼看著一串串水泡從黑龍潭汩汩涌出時,他不禁發出一聲感慨:“這一刻,我等了40年。”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河北省邢臺市飲用水水源由地下水切換至“南水”,配套建設生態補水工程,推動地下水位回升。
2021年8月,邢臺見證“百泉復涌”的時刻,“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的故事在城市的角落里不斷上演。
“南水”到,滿盤活。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沿線地方政府通過水源置換、壓減地下水開采、封停自備井等措施,強化水環境和生態治理,使區域地下水止跌回升。
華北地區地下水位在經歷了40余年的持續下降后,實現由下降幅度趨緩到局部回升、再到總體回升的持續好轉。2023年,河北省淺層、深層超采區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已較2018年同期分別回升3.01米和7.55米。
沿岸現改變——生態走廊與“人工天河”肩并肩
建設一個跨越1000多公里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面臨前所未有之“難”。
這項超級工程,誕生“水往高處流”的奇景,落地“長江與黃河‘握手’”的愿景,澎湃的長江水,通過一座座橫空出世的水上立交橋,一路向北奔涌。
縱有“難”字當頭,綠色,始終是南水北調工程貫穿不變的底色。
“南水北調工程是對兩山‘理念’的具體實踐,工程始終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工程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的全過程。”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司長李勇表示。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與地方政府的一次次“牽手”,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個個生態走廊建起來了——南水北調全線累計完成防護林及綠化工程建設1200公里,防護林面積達6萬余畝。
綠意盎然的防護林帶與“人工天河”并駕齊驅,成為守護長渠的忠誠衛士。
圍網內,落葉松、國槐、臭椿等40多個品種的樹木,緊緊依偎在總干渠兩側8米范圍內;圍網外,防護林分布在總干渠兩側各100米,打造以生態景觀為主體的循環生態鏈。
一座座棄渣場“換了天地”——南水北調工程共完成1073個取土場和棄渣場的治理及返還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責任面積達4.0745萬公頃,面積相當于5.7萬個足球場。
廢棄的土石渣搖身一變,塑造成焦作市游人如織的“天河”生態公園,化身為淅川縣處處飄香的果園。素有施工領域“癌癥”之稱的“膨脹土”世界級難題,穿黃工程面臨的水土流失治理難關……一路北上的攔路虎,逐一攻克。
這條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見證一批以工程為紐帶的工業園區在受水區興起。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的梁山港,一片繁忙。這里坐落著的亞洲最大單體鋼結構儲煤棚,給粉塵布下“天羅地網”。
昔日“灰頭土臉”的煤港,成功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一艘2000噸的集裝箱船從梁山港出發,可直抵杭州。得益于南水北調東線調水,京杭大運河全年通航里程達877公里。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通過發揮水資源戰略配置作用,發揮產業優勢,提高了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形成暢通的國內大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跨省聯動,見證改變——聚中國力量寫世紀答案
“中國能完成體量如此巨大的工程嗎?”1980年,英國學者阿西特·比斯瓦斯為南水北調工程提供咨詢意見時,曾發出一聲質疑。
40多年后的2023年10月,在北京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上,當初的質疑化成為這位學者向南水北調工程投來的掌聲。“南水北調是一項工程偉業,對中國實現水安全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比斯瓦斯說。
765億立方米奔涌的“南水”,早已給予了堅定有力的答案——“中國,能!”
這聲底氣,來自改善沿線“壯士斷腕”治污的決心。
作為南水北調東線重要的輸水通道和調蓄湖泊,南四湖地處江蘇和山東兩省交界,按照國家南水北調治污規劃,調水干線達到Ⅲ類水質目標,需削減污染負荷絕對量80%以上。
造紙企業是山東地方的稅收大戶,有“醬油湖”之稱的南四湖想治污,必須從造紙行業污染排放入手。而蘇北城市剛完成蘇南產業的轉移布局,污染物達標排放先給自己套上一道“緊箍咒”。
治污難度罕見,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一場對東線一期工程重要調蓄湖泊的污染治理革命開始掀起。
山東和江蘇兩省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實施為重點,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節能減排進程。
山東省超過700家造紙廠、江蘇省800余家化工企業因排放不達標關停。兩省政府通過多部門聯合執法,整頓采砂、退耕還濕、退漁還湖……
2023年9月,生態環境部協同東線南四湖周邊的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制定《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大力削減污染負荷,確保南四湖水質穩定達標。
南四湖治理,從唱“獨角戲”,走向區域協同治理的“大合唱”。
如今,曾經的“醬油湖”已躋身全國首批8個水質良好湖泊之一,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青頭潛鴨,在南四湖“安了家”。
看中線——陜西、湖北、河南三省系統實施丹江口水庫及上游地區治理保護,建成大批工業點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處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項目,推進生態隔離帶建設,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
看東線——大運河沿線地方政府將南水北調斷面水質達標納入治污目標責任書,把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實行“一票否決”制,沿線水質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及以上標準。
南水北調集團負責人表示:“隨著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實施,水資源配置格局將會進一步優化,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為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夯實自然生態之基。”
一杯“南水”,見證中國力量。
從“如有可能”的浪漫構想,到“時代賦能”的大國重器,這項工程創造了一個個人類水利史上的偉大奇跡,鑄就了一座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豐碑。
這條優化水資源配置的生命線、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的生命線、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生命線、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將繼續奔涌向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