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城市如何在廢物處置中嘗到“甜頭”
更新時間:2025-01-17 10:20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 章軻
閱讀:1109
【谷騰環保網訊】醫療廢物、化工行業固體危險廢物、建筑垃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等,近年來,幾乎每一個城市都被大量難以處置的固體廢物所困擾。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以下簡稱生態環境部固廢中心)日前介紹,我國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高、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但在一些城市,通過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包括開展“無廢城市”地方立法、體制機制創新、重點領域實踐、保障能力提升、“無廢文化”培育等,在廢物處置中嘗到了“甜頭”。
2018年12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12月,生態環境部會同17個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并篩選確定113個城市和8個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固廢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國“無廢城市”建設已從試點向全國推開。那些已經開展了“無廢城市”建設的城市,都收獲了什么?
集中收集轉運,廢物不出園區
生態環境部固廢中心日前發布的《“無廢城市”建設進展研究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介紹了上海在這方面的做法和經驗。
上海市常規醫療廢物產生量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另外,上海市床位總數在19張以下(含19張)的小型醫療機構數量多、產生量小,大中型醫療機構與小型醫療機構的數量比為1:3,但其產生的醫療廢物比例為6:1,小型醫療機構至少每48小時要清運一次。
如何統籌平衡醫療廢物安全收運處置效率、企業經營經濟成本以及助推上海市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是完善上海市醫療廢物收運體系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
《報告》介紹,上海市出臺《上海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發展規劃》(2017—2040年),在崇明島、老港基地建成投運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目前全市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達到404噸/天,總體上可滿足中長期常規醫療廢物處置需求。同時,上海市在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時,統籌考慮了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分離的協同應急處置。
2019年,上海市探索建立符合區域實際的醫療廢物收集長效工作機制,試點開展了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定時、定點收集,按照定時、定點的要求與醫療廢物集中收運處置單位及時對接轉運處置。2020年,上海市出臺了《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定時定點收運工作要求》,以“車車對接、醫療廢物不落地”的集中收集轉運方式,切實解決小型醫療機構“急難愁盼”的醫療廢物及時收運問題,并全流程監管實現管理數字化。

位于長三角某城市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
化工是江蘇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化工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一直以來,化工行業固體危險廢物管理是環境監管工作的重點難點領域。
江蘇省有關部門介紹,該省28家化工園區危險廢物產生量約占全省總量的1/4,抓住化工園區固體危險廢物治理這個“牛鼻子”,既能為全省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也能為固體危險廢物治理釋負減壓。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印發《江蘇省“無廢園區”(化工園區)建設工作方案(試行)》,聚焦工業固體廢物最大限度不出園區的核心目標,圍繞優先源頭減量、充分資源化、全過程無害化關鍵環節,部署源頭減量替代、完善收儲運體系、拓寬資源化利用途徑、優化利用處置設施、強化監管能力建設重點任務。
截至目前,江蘇省28家化工園區共排定284個項目,總投資額為208億元。分類施策,一園一策,園區危險廢物管理取得成效。其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下降近5%,園區內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增長48.6%,危險廢物填埋率降低29.6%,危險廢物省外轉移率降低24.6%。
如東縣洋口化學工業園等園區為解決大量高值危險廢物焚燒填埋問題,推動煤氣化渣、飛灰、廢鹽資源化等新技術應用;宿遷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等園區挖掘企業間固體廢物梯次利用和設施共享潛能,構建了“循環產業鏈”;泰興經濟開發區針對退役化工企業較多問題,建立專業化設備拆卸和分揀中心;宜興市新材料產業園等園區圍繞“氣固聯治”,建設廢活性炭、廢催化劑等能力短板項目。這些化工園區不僅做到危險廢物不出園區,還在廢物撈到了金。
形成生態循環,產業化綜合利用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是國家級畜牧大縣,年產生養殖廢棄物102萬噸,年產生各類農作物秸稈約40萬噸,存在大量畜禽糞便不經任何處理直接露天存放、農作物秸稈隨處堆放或就地焚燒等問題,嚴重破壞了農村和城鎮居民的生活環境。
安平縣以當地就近農業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使用方向,推進農業廢棄物的全量化利用,通過利用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發酵制沼氣,沼氣發電、生物天然氣提純、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有機肥等項目的實施形成了全產業鏈的可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形成了完整的“氣、電、熱、肥”聯產的生態循環“京安模式”。
安平縣年利用糞污10萬噸、秸稈7萬噸,生產沼氣后提純成生物天然氣。年提純生物天然氣636萬立方米,可供周邊居民炊事取暖和工商業用氣。完成建設中壓天然氣管道29.6千米,低壓支管線152.6千米,入戶管網360千米,建立起生物燃氣入戶通道,為區域內的10700多戶居民及部分工商業用戶供應生物天然氣。
安平縣還以廢棄秸稈、廢棄果樹枝等為原料用于發電,年發電并網2.4億千瓦時,發電機余熱用于縣城居民集中供暖,供應面積為260萬平方米。年消耗秸稈約28萬噸、替代標準煤10萬噸,全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6萬噸。直燃發電產生的草木灰用于生產生物有機肥。
安平縣有關部門介紹,在經濟方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污處理每噸收費80元、秸稈成本為150元/噸,沼氣發電上網電價為0.75元/千瓦時、生物天然氣平均售價為3.78元/立方米、沼渣沼液制有機肥800~6000元/噸不等、碳減排指標交易每年可達500萬元,年綜合收入達2.5億元。同時,通過糞污、秸稈收儲運體系帶動專業合作社及農戶6000多戶參與,直接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500個。

畜禽糞便是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
“京安模式”的實施,使安平縣養殖場每年減少糞便排放量40萬噸,糞污綜合利用率由65%上升至92%,利用秸稈35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由95%上升至99%,二氧化碳減排36.8萬噸,COD減排8.48萬噸,減少氨氮排放0.53萬噸,節約標準煤約10.5萬噸。通過將養殖業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可達到農業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
生態環境部固廢中心介紹,截至目前,重慶市各區(縣)已全部啟動“無廢城市”建設,一般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0%,遠超全國57%的平均水平;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98.3%,提前3年達到國家95%的目標要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還共建“無廢城市”,25個部門聯合出臺全國首個跨省域“無廢城市細胞”建設管理規程、評估指南和評估細則,涉及“無廢工廠”“無廢小區”等15大類、18小類。
浙江省湖州市完善“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多層級生態循環體系,總結推廣“稻魚共生”“稻蝦輪作”、池塘循環水“跑道”養魚等一批生態循環模式和新型農作制度。贛州市贛南信豐縣臍橙產業通過“五化一區”綠色協同發展模式(生產管理綠色化、果園廢物資源化、農藥投入減量化、包裝回收規范化、建園標準生態化、建設生態示范區),推進全域“無廢果園”建設,果園有機肥施用比例達95%以上。
撫州市樂安縣探索點“草”成“金”秸稈產業化利用新路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帶動周邊8000余人就業。唐山市實施“秸稈利用企業+秸稈收儲企業+秸稈合作社+農民秸稈經紀人”模式,年秸稈收儲運能力達360萬噸以上。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2024年12月18日召開的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無廢城市”建設進展評價辦法(試行)》。生態環境部提出,聚焦重點領域,識別短板弱項,加強指導幫扶,確保評價結果客觀真實,推動地方“無廢城市”建設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