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如何發現企業監測數據造假?武漢做了嘗試
【谷騰環保網訊】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把造假企業“篩”出來、精準識別自動監測數據造假行為?近日,湖北省武漢市生態環境局針對打擊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重點工作需要,應用AI技術構建了企業排放特征模型、弄虛作假行為識別模型,通過全過程分析自動監測數據,可視化呈現監測數據表現出的異常特征。
建立非現場監管執法研判規則
隨著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的日益完善,生態環境部門通過污染源自動監控、企業工況(振動盒子、攝像頭)、環境質量(大氣站點、水站)等數據,可以時刻了解污染物排放與區域、流域、環境質量改善情況。
每天在線監測系統都會高頻更新,收集到海量監測數據。這些數據需要進一步分析整理,以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數據建模是一種以清晰、有條理的方式組織和表示數據的方法,有助于識別和糾正數據中的錯誤和不一致性,從而提升數據的整體質量。
那么,數據模型如何抓取信息并分析的呢?據武漢市生態環境宣教中心技術人員介紹,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與第三方合作已構建涉及廢水、廢氣排放兩大類的多種行為AI識別模型,模型對接市本級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數據庫,實時抽取污染源自動監控歷史數據,數據類型包括日數據、小時數據、分鐘數據以及標記數據,并在數據服務時段內對數據質量進行監控和治理,開展智能分析形成疑似違法行為的初步線索清單。
再按照污染因子連續超標、重污染天氣大氣污染物排放不減反增、做樣周期設置不規范、自動標樣核查不規范、運維頻次不規范等問題進行分類,運用12類模型,通過漏斗式篩選,逐步排查,剔除低頻事件、客觀原因,找到異常企業,分析企業是否存在連續超標、排放總量異常等異常狀況以及疑似超標人為斷電、疑似設置量程上限、人為干擾分析儀、避開做樣周期排水、停運虛假標記、篡改基準氧含量、篡改煙道橫截面積、停爐條件與規范不一致、疑似稀釋排放、超標替換樣品、廢氣超標拔管、篡改儀器曲線參數等疑似弄虛作假違法行為,依據疑似違法企業數據選取時間段、數據類型、數據特征,生成模型研判報告,并用多維的數據圖表形式直觀呈現。
“基于企業排放特征和歷史監測數據,對異常數據進行自動篩查,與相關模型數據相比對,就在第一時間能識別出疑似企業人為干擾自動監測數據的行為。”武漢市生態環境宣教中心技術人員說。
非現場執法監管數據服務現場執法
有了線索,鎖定違法違規企業就不再困難。武漢市生態環境部門的工作人員每月一次輸入《市污染源自動監控涉嫌違法企業清單》,并在清單中進一步篩選,針對某個重點企業輸出針對性分析報告。 報告包括違法違規企業的數據特征識別,當前以及歷史違法、違規情況研判,給出明確嫌疑違法結論以及現場檢查指南,為執法檢查提供精準支持。在人工研判后,系統將線索在電腦端和手機端(微信小程序)開展線索流轉、核查和反饋,實現污染源自動監控常規巡查的工作閉環。
目前,武漢市非現場監管平臺已能提供了不同時間段排放量的比對功能,通過對排放數據的持續追蹤和比對,平臺能夠及時發現異常排放情況,一鍵導出企業不同時段數據比對的減排率,以便在污染管控期間相關部門迅速響應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通過AI數據模型自動“篩”出來的問題線索,進行線上預警并分類處理,執法人員不必再“大海撈針”。
自2024年4月30日開展非現場執法監管數據分析以來,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利用非現場監管一張圖數據展示服務,依托污染源在線數據,通過小時、日等多元維度對污染源的排放總量進行精確統計和計算,為大氣污染應急減排的排放量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在2024年7月的大氣污染減排工作中,該平臺有效協助大氣處及科技中心完成了排放大戶清單的梳理工作。
助力構建精準科學的執法體系,武漢市生態環境局運用物聯網、AI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通過基于人工智能的AI工作模型工具開展分析研判,輸出精準線索,并引入技術力量開展現場檢查服務,精準識別違法、違規行為,規范現場檢查。
2024年,通過污染源在線AI線索生成機制,武漢生態環境局已成功發現污染源在線監測預警431條,均已核實處理。在此期間,專家團隊依托AI模型分析污染源自動監控弄虛作假線索,提供7次 現場輔助執法行動,輸出數據分析報告3份,現場檢查報告5份,成功查實了兩家違法企業的違法行為,一個入刑,一個處罰。
此外,專家現場輔助執法過程中,深入分析違法企業的違規情況,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整改建議。目前,這些企業已開始按照要求進行整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