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水鹽博弈,5億畝鹽堿地或將解鎖“潛在糧倉”密碼
【谷騰環保網訊】曾被視為農業生產“絆腳石”的鹽堿地,如今正逐步轉變為我國的“潛在糧倉”。我國經改良后適宜種植糧食的鹽堿地約有5億畝,繼被列入“耕地后備戰略資源”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有專家表示,鹽堿地治理過程中應遵循系統化原則,調和水資源運用與生態平衡矛盾,制定區域、流域整體開發利用規劃;亦有專家建議,加強對鹽堿地治理的專項政策支持,加速技術研發,推動“以地適種”“以種適地”相向而行。
我國有5億畝鹽堿地可作為后備耕地戰略資源
土壤和地下水中通常含有一定鹽分,而當土壤表層的含鹽量不斷增加,超過植物能夠忍受的限度時,土地(包括耕地)難以用于農業生產,就變成了鹽堿地。這也是我國最嚴重的退化土壤類型之一。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土壤修復生態材料研究所所長黃占斌向記者介紹,按照成因,可將鹽堿地分為原生和次生兩類。原生鹽堿地主要受氣候、土壤和母質、水源、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影響,土壤中的鹽分通過蒸發作用在表層累積,進而出現鹽堿化;次生鹽堿地則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比如,灌溉不當、融雪劑的使用、地下隧道施工等都可能加劇土壤鹽堿化。
據統計,我國現有鹽堿地面積約為15億畝,且類型多樣、差異性大。其中,經過恰當改造改良,適宜種植糧食等農作物的鹽堿地約有5億畝。
圖為吉林松原,一片經過改良的鹽堿地(遠)及其對照區(近)。韋璐攝
“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加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對有效補充耕地面積、挖掘單產潛力,以及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濱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技術指導科科長、正高級工程師陳恩明日前表示。
記者了解到,我國鹽堿地開發利用起步較早。近現代以來,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近年來,隨著我國耕地面積的減少和國家對糧食安全重視度的提升,鹽堿地治理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定調,將鹽堿地列為“耕地后備戰略資源”;2023年《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指導意見》出臺,進一步明確鹽堿地治理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推動鹽堿地治理從探索階段向系統化治理階段邁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
政策加碼,為我國鹽堿地開發利用按下加速鍵。
統籌淡水資源,制定區域、流域整體開發利用規劃
在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研究員李榮看來,當前鹽堿地開發利用需遵循系統化路徑,其技術核心是高效脫鹽,重塑土壤結構。
“鹽隨水來,水去鹽留。”“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是鹽堿地治理中最為人熟知的兩句話。前一句中的“水”是指含鹽地下水。當地下水位升高時,其中的鹽分也隨之上升至地表,待水分蒸發后鹽分滯留在地表,形成鹽結晶。后一句中的“水”則是指淡水,當遇到強降水或人工排水時,大量水分下滲沖刷土壤,溶解的鹽分隨水流向深層滲透或被排出農田,從而降低表層土壤鹽分含量。
“因此,鹽堿地治理首先要控制鹽堿區域含鹽地下水位,阻隔地下水上升;其次,要幫助耕作層土壤快速脫鹽,鹽分脫去以后也要保證少返鹽、不返鹽,從而構建理想的耕作層土壤;最后,在施肥過程中應避免‘鹽上加鹽’現象,即科學施用緩控釋化學肥料。”李榮說。
看似焦點在“地”,但破題的關鍵在“水”。
李榮指出,鹽堿地開發利用首先要加強水資源保障。然而,我國鹽堿地開發受水資源制約較大,核心難點在于調和水資源運用與生態平衡的矛盾。
鹽堿地治理并非孤立的農業技術問題,更關乎生態系統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全局。
“由于地下水會在土壤、巖石的縫隙間流動,我們不能開發一處鹽堿荒地,卻使其周邊耕地土壤次生鹽堿化。因此,要注重綜合治理,統籌淡水資源,制定區域、流域的鹽堿地整體開發利用規劃,將鹽堿地、鹽堿荒地和普通耕地放到一個流域里全面考慮,并構建三維目標體系,即生態安全基線、糧食產能的底線、技術突破的高線。”李榮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在水資源匱乏的黃河流域,寧夏回族自治區摸索出了一套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平羅模式”。
這一模式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農業建設工程,推廣暗管排水、光伏泵站抽水和節水控鹽等技術,有效控制了地下水水位。同時,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包括平田整地、灌排系統整治等,讓農田既喝飽水又節水,避免因灌溉不當導致次生鹽堿化,實現了“水土共治”。
加強政策支持和技術研發,協同推進“以地適種”“以種適地”
事實上,除受制于水資源短缺因素外,多技術協同成本高、技術分散、區域適配性技術體系缺失等都將影響鹽堿地綜合利用。
陳恩明提出,當前,我國支持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專項政策、專題項目、專項資金相對較少,綜合利用缺乏全局性、系統性,部分措施、技術落地難。
對此,他建議,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摸清各地鹽堿地資源的程度、類型、分布、數量以及修復與利用潛力等情況,形成全面、準確、詳實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底圖底數,研究制定總體規劃和專項實施方案。根據土地鹽堿化程度、分布特點等,合理確定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和布局,分類施策,梯次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提出要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更加重視“藏糧于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單產和效益。
記者了解到,我國鹽堿地治理目前已引入數字化技術體系。
李榮介紹,吉林省大安示范區布設了“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網絡,實現了鹽堿地監測的全方位覆蓋,通過多維度數據采集,實時掌握鹽堿地動態變化,數據精度提高40%,提高治理決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山東省東營市采用的鹽堿地智慧管理系統,可實現實時EC值動態預警,提前預測鹽堿化風險,為治理措施調整爭取時間,降低治理成本10%。數字孿生平臺可通過模擬和預警,實現鹽堿地治理的動態管理和精準調控。
2024年,我國提出“以地適種”“以種適地”雙軌戰略,兼顧鹽堿地改良和耐鹽堿作物培育,為鹽堿地治理提供了多元化思路和技術路徑。
在陳恩明看來,我國“以地適種”“以種適地”結合還不夠緊密,耐鹽堿、抗旱品種作物選育不足,在良種技術研發上缺乏有效支撐。應引進和培育適宜鹽堿地生長的新品種,建設種質資源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鹽堿地特色種業鏈條。
“此外,耐鹽植物篩選、基因編輯技術等是鹽堿地治理的前沿方向。”李榮說。
展望未來,鹽堿地治理市場化離不開機制創新。目前,已有“鹽堿地銀行”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為鹽堿地治理提供可持續資金來源,也有地區正在探索鹽堿地碳交易機制。
中關村眾信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研究員高杰對記者表示,鹽堿地綜合利用涉及“工程+改良+種植+運營+全過程管理”等多個環節,修復改良后的鹽堿地按標準驗收入庫、實現后續指標交易及運營收益絕非易事,成熟的技術體系和管理經驗缺一不可。
“隨著國家土地開發等政策引導,鹽堿地治理和土壤改良產業將邁入一個新高潮。值得注意的是,鹽堿地治理和土壤改良應結合國家需求和區域發展,企業不可謀求短期利益,應結合自身條件承攬工程和開展工作。”黃占斌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