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構筑“0.1微克”移動源污染治理防控網
【谷騰環保網訊】2024年,北京市房山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1天,占比近八成,為歷年最多。為進一步鞏固提升大氣污染治理成果,2025年以來,針對區域內道路機械運輸場景復雜、非道路移動機械流動性強、行政區界交叉運輸線長等特點,房山區多措并舉構筑“0.1微克”移動源污染治理防控網,助推全年區域藍天保衛戰取得扎實成效。
科技賦能:構建全鏈條數字化監管體系
在房山區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全區1.2萬輛柴油車尾氣排放數據。這是房山區打造的“天地車人”一體化監控系統,通過“前端物聯感知+中端智能分析+末端精準執法”的閉環管理,將移動源監管精度提升至0.1微克級。
“我們給每輛柴油車都裝上了‘電子哨兵’”。房山區生態環境局移動源監管科負責人介紹,依托OBD遠程監控系統,對國五及以上柴油車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測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尿素添加量等18項參數,當數據異常時自動觸發三級預警機制。今年年初以來,通過這一系統發現并處理超標車輛127輛(次),違法查處響應時間縮短至2小時。
在進京要道設立“智慧哨卡”,則構成了第二道防線。京港澳高速竇店檢查站采用“環保取證+公安處罰”模式,配備遙感監測、FID檢測儀等設備,形成“過境車輛必檢、超標車輛必處”的高壓態勢。數據顯示,此站點日均檢測柴油車1800余輛,超標檢出率從2019年的3.2%降至0.8%。
為嚴防檢測機構數據造假,房山創新建立“雙隨機+云監管”機制。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對56家檢測機構實施全過程留痕,運用AI算法對601條檢測視頻進行智能分析,精準識別“替換車輛”“篡改數據”等違規行為。
制度創新:建立“一機一碼”全周期管理模式
在房山某工地施工現場,每臺非道路機械都貼著專屬的二維碼。掃碼即可查看機械的“環保身份證”里記錄的排放階段、維修記錄、油品檢測等12類信息。這是房山在全國首創的“機械戶籍化”管理制度,通過“進場備案-過程監管-退場注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破解大氣污染治理“往0.1微克深化”非道路機械監管難題。
“過去這些機械像‘游擊隊員’,現在都成了‘正規軍’”。中建某局項目經理說,“項目開工前,需在‘房山機械管家’平臺報備機械信息,環保部門定期現場抽檢。”今年已建立1674臺機械電子檔案,查處超標機械23臺,推動施工單位主動淘汰老舊設備35臺。
針對施工機械流動性強特點,房山構建起“環保+住建+交通”協同監管機制。開發工地揚塵與機械監管聯動系統,當PM10濃度超標時,自動觸發機械排放核查指令。此外,建立油品質量追溯體系,在28個工地安裝燃油快速檢測設備,查獲劣質柴油4.2噸。
在制度創新層面,房山還推出了三項舉措:建立機械環保績效分級制度,對A級企業給予政策傾斜;試點安裝顆粒物數采儀,實現排放量實時計量;推行機械電子圍欄技術,劃定低排區自動禁入高排放機械。這些創新舉措,使非道路機械排放量同比下降31.7%。
區域協同:打造“房淶涿”聯防聯控網
在京津冀交界處,房山與河北涿州、淶水建立的“環境執法聯合指揮中心”格外醒目。三地共同制定的《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三年行動方案》,建立基層村鎮執法幫扶機制,通過10天巡查檢查、3天線索深挖、7天問題整改,實現對重點街鄉鎮環境問題的精準發現解決。2024年以來,共開展聯合執法幫扶12次,出動執法人員240人次,檢查移動源點位172個,發現問題18個,目前已全部要求整改。
“以往交界地帶易被忽視,成為監管盲區,現在變成共治示范區。”房山區生態環境執法人員表示,通過建立聯合執法清單、統一執法標準、共享監測數據,今年以來三地已開展12次聯合執法,查處跨區域違法案件8起。特別是針對跨境運輸車輛,實施“白名單”互認制度,累計互認合規運輸企業46家。
全民共治體系的構建更顯治理智慧。充分運用“線上+線下”舉報線索,建立“定點+流動”“日查+夜襲”的移動源執法模式,全面督促運輸企業完善柴油貨車環保管理臺賬,要求出車前檢查車用尿素、OBD故障及污染控制裝置是否正常使用。特別是根據舉報線索,針對垃圾運輸車輛開展專項執法行動,督促超標車輛和不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進行維修,達標排放后可正常使用。截至目前共入戶檢查車輛434輛。
從“人海戰術”到“智慧監管”,從“單打獨斗”到“區域協同”,房山區用“繡花功夫”織密移動源污染防控網,不僅讓藍天成為常態,更探索出了一條特大城市精細化環境治理的新路徑。隨著“0.1微克”治理體系的深化完善,京南新城正向著“藍天常駐、空氣常新”的目標穩步邁進,為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貢獻“房山方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