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探索水資源循環利用新模式
【谷騰環保網訊】廣東省湛江市位于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自古就是“苦旱之地”,對水的渴求極為迫切。
記者近期在湛江采訪時發現,一場關于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革命正在當地悄然進行。當地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將污水處理后變為中水,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從市政綠化灌溉到工業生產冷卻,從小區景觀用水到河道生態補水,逐步構建起一個全方位、多領域的中水回用體系,有效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市政綠化:中水回用的“湛江智慧”
5月25日,湛江市首例“再生水進小區”項目——潤璟灣小區綠化再生水供應項目舉行通水儀式。
潤璟灣小區綠化再生水供應項目依托廣業環保下屬湛江市廣業生態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湛江生態公司)赤坎水質凈化廠供應的優質再生水,經消毒處理后通過專用管道輸送至小區用于綠化噴淋及景觀用水,每年可替代約3500噸自來水,不僅降低城市供水壓力、節約用水成本,而且讓居民直觀感受再生水的安全性與實用性,成為綠色生活理念的“活教材”。
漫步在湛江市最大的湖泊濕地生態公園——濱湖公園,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每隔3米—5米就有一個灌溉噴頭,滋養著周圍的花草樹木。與其他地方使用自來水澆灌不同,這些灌溉用水是來自赤坎水質凈化廠經過凈化處理后的中水。赤坎水質凈化廠利用臨近濱湖公園的優勢,采取就近建設原則,鋪設專用管道至濱湖公園,日均提供60噸中水作為公園綠化灌溉用水,每年節約用水兩萬噸。
此外,在湛江大道寶滿村至瑞云路部分道路,道路清洗綠化用水,使用的則是湛江生態公司下屬霞山水質凈化廠供應的中水,該廠日均提供130噸中水作為湛江大道道路清洗用水,每年可節約水費超過10萬元。
湛江生態公司技術運營部部長張澤告訴記者,在中水市政回用領域的探索,體現了“節水即治污”的理念,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污水經深度處理后變“廢”為“寶”,化身為助力城市綠色發展的市政用水,為城市水資源集約利用提供了“湛江智慧”。
工業循環:中水變身生產“血液”
走進湛江生態公司下屬霞山、赤坎和坡頭三個水質凈化廠,污水經過初沉池、生化池、沉淀池、濾池等環節層層處理后,變得像自來水般清澈。
張澤表示,3個水質凈化廠于2022年完成擴容提質和提標改造,每天處理污水總規模達53萬噸,日均供應中水能力為6.5萬噸,“目前日均供應中水1.8萬噸,每年為湛江節約657萬立方米的水資源。”
這些達到甚至超過一級A標準的中水,不僅用于廠區內部的設備沖洗和綠化灌溉,更成為周邊工業企業重要的生產用水來源,在工業循環冷卻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湛江電力有限公司、湛江市中粵能源有限公司調順島電廠內,每天1萬多噸中水被送到車間,滿足發電機、汽輪機和鍋爐等設備冷卻用水等需要,每年可節約用438萬噸自來水,節約水費超過200萬元。這些中水從湛江生態公司建設的赤坎水質凈化廠永久中水管線工程專用管道直接引進,用于發電設備的冷卻環節,以控制設備溫度、延長設備壽命、減少熱污染和保障穩定供電。
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湛江作為廣東省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造紙、電力、石化等眾多高耗水行業。傳統上,這些企業主要依賴自來水或地下水滿足生產需求,不僅用水成本高,也對當地水資源造成巨大壓力。工業中水回用體系的構建,為企業提供了經濟可靠的水資源替代方案。
張澤表示,中水水價明顯低于自來水水價,用水企業可以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大的供水量,既保障了工業生產的水資源需求,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優質淡水資源,而且對污水處理廠降本增效也具有明顯意義。
生態補水:中水滋養城市“血脈”
在南柳河畔,兩側綠道合圍著一灣清澈的碧水,讓人心曠神怡。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湛江市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水體?廣東環保集團統籌推進湛江市中心城區水系綜合治理,讓南柳河實現了從黑臭水體到一河清水、從垃圾遍地到兩岸青綠的美麗蝶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中水生態補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南柳河瀕臨海口,地勢低平,水體流動性較差,自凈能力不足。“水的流動力不足,久而久之,好水也會變差水。”張澤提到,由于自然來水較少,要實現南柳河長治久清,生態補水成為一個重要選擇。
通過建設一體化補水泵站和專用補水管道,湛江生態公司將下屬霞山和赤坎廠中水抽至南柳河、東山河等湛江市中心城區水系綜合治理部分河道作為生態補水,日均補水5.1萬噸,年補水量約1861萬噸。這一舉措為河道持續注入生機,在解決渠道現存污染問題的同時達到蓄水美觀的效果,激活水域“流起來、活起來、清起來”,讓城市“血脈”重現生機,進一步鞏固水系綜合治理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