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變“肥水”!景洪實現農村生活污水零排放
【谷騰環保網訊】農村美不美,低頭先看水。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將污水變為“綠水”,加強農村污水治理,成為關鍵舉措之一。西雙版納州景洪市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統籌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工作,破解當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一些難題,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景洪市將污水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所改造、綠美村莊建設同步推進,瞄準重點、攻克難點、打通堵點,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人居環境提“顏”增“質”。
巷道干凈,村容整潔,溪水清澈見底,村里基本看不到污水痕跡。如今的勐罕鎮曼累訥村委會曼應訥村小組,通過“塘系統”集中收集治理一批、單戶資源化利用一批,污水收集治理率達100%,既滿足了農村生態保護需求,又提升村容村貌,成為“最美環壩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在勐養鎮曼納莊村委會曼戈龍村小組,通過“濕地凈化”系統,實現生活污水的有效凈化和資源化利用,凈化后尾水排放至附近的農田、菜園,既能解決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又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污水橫流的狀況,人居環境大幅改善,村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過去都是直排,大家都是直接往自家門前的溝里潑、往地上倒,又臟又臭,蚊蟲還多。”提起以往的衛生狀況,曼戈龍村小組組長玉光忍不住皺起眉頭,但是如今家門口的模樣讓她由衷地高興。“現在不一樣了,村里的生活污水都排進了污水處理站,地面沒污水了,夏天蒼蠅、蚊子少了很多。村子一年比一年好,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住著也更舒心了。”
據悉,景洪市持續深入實地進行踏勘調研,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條件、污水規模、農戶需求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學制定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實施方案。對于山區、半山區缺水、缺地的村莊,采用“預處理(三格化糞池)+土壤滲濾凈化+資源化利用(還林、還田、還果園、還菜地等)”等簡化工藝進行治理;對于鄉村游環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村莊,則采用“太陽能微動力+塘壩系統”等強化工藝進行治理。
“勐養鎮曼納莊村委會曼戈龍村位于集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為了治理村莊生活污水,進一步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我們對村莊污水采取了‘互收集+預處理+人工濕地’的工藝進行治理,經三級人工濕地治理的生活污水,達到了農村一級B標的排放標準。我們將經過處理的農村生活污水排入農灌溝內,村民們可以通過農灌溝抽取的方式將這些水排入農田進行澆灌,進一步資源化利用,同時保障了飲用水水源安全,也美化了村莊生活環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景洪分局土壤生態環境股股長陳紅西表示,污水處理項目的選址靠近果園、菜園,農作物可就地消納全部生活污水,使“廢水”變“肥水”,做到農村生活污水零排放。
據了解,景洪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以“生態化、資源化、可持續”為導向,共儲備中央、省級專項資金項目2個,擬爭取資金9768萬元,在88個自然村新建或改擴建污水處理設施。
截至目前,景洪市行政村污水治理率達71.6%,692個自然村共433個完成治理。其中,納入城鎮和鄉鎮污水管網2個,完成集中或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49個,資源化利用382個。
“今年我們持續向三年行動目標沖刺發力,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王予波省長的有關批示精神,對標浙江‘千萬工程’和楚雄州‘牟定模式’,嚴格落實州委和市委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在確保完成省、州、市確定的考核任務基礎上,向75%以上治理率的目標努力沖刺。”西雙版納州生態環境局景洪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景洪市將持續推進項目儲備后續謀劃,力爭2025年完成瀾滄江流域(景洪段)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加快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景洪市勐養河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項目進入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項目儲備庫,謀劃好“十五五”項目規劃,完成92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新建及改擴建,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景洪生態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