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垃圾”治理,莫因“細碎”輕攻堅
【谷騰環保網訊】“毛垃圾”原指零散細碎的生產生活廢棄物,諸如紙屑、果皮、碎布頭、小塑料片等。然而,當這類“毛垃圾”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混合后,便成為可利用價值低、處置費用高的特殊廢棄物,儼然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棘手難題。尤其對于較大城市而言,還面臨著大量“毛垃圾”轉移處置的困境。
日前,南通平潮非法傾倒“毛垃圾”案宣判。孔某、陳某等人在無資質的情況下,從上海跨省運輸253車共7596噸生活垃圾與建筑垃圾混合物“毛垃圾”,并將其傾倒填埋于通州區平潮鎮某地塊,夏某則提供場地并收取費用。案發后,相關人員因涉嫌污染環境罪被抓獲,并按不同比例承擔賠償責任。
此類案件并非孤例。前不久,在啟東市呂四港鎮如意村及圓陀角旅游度假區,犯罪團伙利用魚塘和海堤旁的閑置土地,偷運填埋從上海流入的“毛垃圾”4萬余噸,預計生態損害修復費用高達880余萬元。
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惜鋌而走險,形成了“介紹—運輸—處置”的黑色產業鏈,跨省市非法傾倒、填埋“毛垃圾”。這些污染物在堆放過程中,經雨水滲透浸淋,會溶出重金屬離子、氟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對土壤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嚴重威脅周邊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和身體健康。
破解“毛垃圾”困局,需筑起立體防控的銅墻鐵壁。區域聯防聯控是阻斷非法轉移的第一道防線。在高速路口設卡巡查,打通城管、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的數據壁壘,建立“發現—查處—反饋”的閉環機制,才能讓跨省市偷倒行為無處遁形。南通、啟東案例的警示意義在于,唯有打破行政壁壘,實現“線索互享、執法互助”,才能掐斷黑色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智慧監管為精準打擊提供了技術支撐。運輸車輛的GPS軌跡、高速出入口記錄、駕駛員導航數據等碎片化信息,通過大數據串聯,便能清晰勾勒出違法分子的作案路徑。當智能算法鎖定異常運輸行為,當無人機巡檢覆蓋偏僻角落,監管便不再受限于人力與地域,讓“毛垃圾”偷倒者在技術天網下無所遁形。
治理“毛垃圾”,更需從源頭破解處置難問題。一方面,要升級分揀技術,借助磁選、風選與AI圖像識別,讓混合垃圾中的金屬、塑料、有機成分各歸其類;另一方面,要創新處理模式,將廚余垃圾轉化為生物能源,對難降解塑料探索熱解氣化技術,讓“廢物”真正變“資源”。當處理能力與產生量相匹配,非法傾倒的利益空間自然會被擠壓。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新沂生態環境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