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典型城市分布式光伏應用如何推廣
【谷騰環保網訊】江蘇省分布式光伏近年來發展迅猛,蘇州的分布式光伏累計并網容量位居全省第一。日前,環保機構自然田發布了《長三角典型城市分布式光伏應用報告——蘇州樣本:高消納的分布式光伏市場化突圍》(以下簡稱《報告》)。
在分布式光伏以及戶用光伏的增速都有所放緩,上網售電的收益出現下跌背景下,《報告》以工業強市蘇州為對象,通過實地調研9個案例和多方訪談,深入分析其分布式光伏發展的經驗與挑戰,總結出可持續、可復制的發展路徑,對于其他地區擴大分布式光伏應用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高消納”是市場化模式核心
在三洋能源(蘇州)有限公司,屋頂光伏板在盛夏艷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正在不間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生成“綠電”。
蘇州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已形成“高消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由節能服務公司與企業簽訂合同,企業免費提供或出租屋頂,節能服務公司提供能源審計、融資、設備采購及維護等全流程服務,并為企業提供折扣電價。企業只需關心電價折扣是否夠大夠大、發電是否夠穩;節能服務公司由此得到應回收的投資和合理的利潤。
光伏所生產的清潔電能否高效地并網、消納,可以說是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最后一公里”。自然田項目主管馬詩雨告訴中環報記者,蘇州成功的關鍵在于鎖定日間用電量大且穩定的工商業屋頂,如工廠、物流園,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低于電網的電價,實現80%以上的高比例就地消納,內部收益率(IRR)約為8%。
“80%的消納率是分布式光伏項目財務可行性的關鍵閾值。這種基于‘電價差’的商業模式,形成了‘企業降本—投資方盈利—項目持續’的良性循環,可幫助企業擺脫補貼依賴,是后補貼時代最根本的市場驅動力。”馬詩雨說。
場景創新為發展注入了活力
蘇州經濟發達,用電需求量大,土地資源相對緊張,難以找到大片適宜的土地用于建設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
強者從不抱怨環境。蘇州以分布式光伏為突破口,其中屋頂分布式光伏是發展的重點。將全市納入屋頂光伏建設范圍,并在確保安全條件的前提下,力求“宜建盡建”。同時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光伏應用場景,探索BIPV、光伏聲屏障、光儲充、光伏步道等多元化應用,提升了環境、社會和經濟價值,為行業拓展了新空間。
江蘇省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是省首個零碳智慧鄉村。蔣巷村分布式光伏項目星羅棋布于村內的各個角落:養老院、村史館、游客中心等多個建筑屋頂,“光伏樹”“光伏長廊”“光伏步道”等新穎的光伏形式得到良好體現。村委會停車場車棚上設置有光儲充一體化系統,能滿足多輛公交車同時充電和余電上網。一位村民說:“路燈亮堂、充電樁便捷、養老院電費便宜,大家都說好。”
“在碳排放雙控、綠色能源消費、零碳園區、綠電直連等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分布式光伏將與更多場景融合,實現與用戶的良性鏈接,適應可再生能源進入電力市場的要求,破解消納難題,促進綠色能源的消費。”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環境專委會秘書長王衛權說。
制度成本的降低同樣關鍵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蘇州分布式光伏并網總容量已突破5000MW。在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增長的同時,光伏產業也迅速發展。截至2023年底,蘇州擁有光伏相關企業243家,其中規上企業168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90.47億元,已形成了覆蓋光伏產業上中下游及配套設備的全產業鏈條。這種技術不斷升級、就近發展的模式,極大地降低光伏產業制作成本。
同時,政策也為蘇州光伏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蘇州市通過容缺審批、一站式服務等措施壓縮開發周期,降低不確定性。如吳江采用容缺審批機制,允許在缺少部分前置條件的情況下,先行啟動光伏項目的備案和建設工作。對于那些因歷史原因缺 乏完整產權證明的建筑,也通過政府協調,提供了特殊的解決方案。
據估算,每提前1個月并網,1MW項目可避免約3萬元的潛在收入流失。這種效率提升是地方政府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直接體現,對吸引社會資本、加速項目落地至關重要。
自然田項目組在調研中發現,盡管省級層面明令禁止,但部分基層仍存在變相的“注冊地限制”要求,如要求項目公司在當地注冊。企業為滿足要求不得不設立多個本地實體,徒增工商、稅務、審計等合規成本。“這類基于地方利益考慮的隱性壁壘增加了企業的非技術性負擔和市場分割,降低了整體效率,與國家建設統一大市場的方向不符。”馬詩雨說。
《報告》建議,明確禁止市、縣、鎮各級政府再設注冊地限制,由省級發改部門牽頭,建立并維護一份已備案企業的白名單,如某光伏企業在白名單內,即可在全省范圍內自由開展業務,無需重復注冊。
發揮國有資本的獨特功能與價值
“蘇州經驗也面臨著一些深層挑戰,縣域級的裝機容量、并網空間、補貼發放等關鍵數據未公開,導致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評估風險。”馬詩雨說。
《報告》建議,每季度定期公布縣域內分布式光伏項目的裝機容量、并網剩余容量、發電量等數據。這一舉措將為金融機構提供精準的區域數據,便于其構建風險評估模型,從而為項目融資提供有力支持。同時,配套出臺專項金融支持政策,鼓勵銀行、保險等資金優先投向高自發自用的分布式光伏,讓分布式光伏成為優質資產。
近幾年,眾多央國企紛紛進軍光伏行業,這一趨勢無疑為光伏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國有企業憑借其高信用等級,能夠獲得低成本資金。比如,項目組調研的一家投資方,通過“主體信用+項目組合”的模式,打包多個項目獲得了大額銀行授信,簡化了融資流程,緩解了分布式項目單體規模小、評估復雜的“融資難”問題,為民企難以覆蓋的項目打開了通道。
目前,蘇州分布式光伏高度集中于優質工商業屋頂,對潛力巨大的屋頂戶用和公共建筑項目嚴重滯后,如政府大樓、學校屋頂。原因是這些項目產權分散、消納水平比不上工商業,內部收益率不高,僅約4%,很多投資方并不愿意投資。
“國有企業可將‘履行社會責任’‘打造綠色示范’納入考量,主動投資這部分低收益的公共機構項目,彌補了市場機制在低收益項目開發上的不足,避免資源閑置,同時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馬詩雨建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