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0%!轉型金融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谷騰環保網訊】“未來可持續金融領域最大的缺口就是轉型金融。”在近日召開的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
他指出,相較于已步入成熟軌道的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潛力更大,未來幾年業務有望實現每年100%的增長。
為何轉型金融是“必選項”?
馬駿指出,發展轉型金融對于高碳企業而言,已不是“可選項”,而是關乎生存的“必選項”。
基于全球多項研究,煤炭、石油、水泥等高碳企業的資產估值減值幅度將達到30%至80%。歐盟測算顯示,不努力減排的鋼鐵公司估值可能下降60%,轉型不力的水泥公司盈利可能下降70%。

圖為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圖片來源/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
以煤電行業為例,新能源的大規模替代將導致煤電需求大幅下降,同時新能源成本在過去十年下降90%后仍將繼續走低,進一步擠壓煤電企業的盈利空間。更嚴峻的是,碳價可能在現有基礎上上漲5到10倍,這意味著煤電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的成本將顯著增加。
“結論是必須要轉型。”馬駿強調,“這不僅是為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更是為了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同時也能保護就業。”
那么,為何現有的綠色金融體系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馬駿解釋道,綠色金融是基于綠色目錄的金融服務,當前目錄涵蓋的250多個項目基本都是純綠或接近純綠的經濟活動,給這類項目提供的金融服務也就是“綠色金融”。
然而,鋼鐵、水泥、煤電、化工、航運等高碳行業的大量經濟活動并不在這些目錄之內,導致它們進行節能減排改造時難以獲得綠色金融支持。
“因此,我們必須依托轉型金融,來支持高碳企業向低碳轉型。”馬駿估測,綠色經濟活動約占中國GDP的15%,而其余85%的非綠經濟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轉型的。
這意味著,轉型金融對融資服務的潛在需求量很可能超過純綠的綠色金融,這種結構性缺口正是轉型金融發展的巨大空間。
地方加速探索,仍面臨不少瓶頸
盡管前景廣闊,但轉型金融的發展仍面臨五大核心瓶頸。
馬駿指出,首要問題是缺乏權威的轉型活動界定標準。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編制煤電、鋼鐵、水泥、農業四個行業的轉型目錄,全國20多個省市也出臺了各自的目錄,但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權威標準。
其次,對轉型主體的披露要求不夠明確,銀行難以判斷哪些企業是可靠的轉型主體。金融工具單一、政策激勵不到位、公正轉型未得到足夠重視等,都是影響轉型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
面對這些挑戰,馬駿提到,2022年他參與編制的《G20轉型金融框架》,可以為轉型金融發展提供系統性指引。這一框架提出的五大要素——界定標準、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勵政策和公正轉型,也是中國央行編制轉型目錄的重要基礎。
與此同時,轉型金融實踐已在我國多個地區取得突破。
湖州率先建成了完整的轉型金融體系框架,發布涵蓋9個行業106項活動的《湖州市轉型金融支持活動目錄(2023年版)》;重慶和上海分別發布了涵蓋6個行業的轉型目錄;河北則聚焦鋼鐵這一特色產業,編制了詳細的轉型目錄,為制定鋼鐵領域國家級轉型目錄提供了重要參考……
面對轉型金融的廣闊前景,馬駿強調,銀行應當編制自身的轉型規劃。他指出,國際上有許多大銀行已開始行動,但中國目前僅有湖州銀行正式發布了轉型規劃。
“機遇并不容易把握,因為轉型融資比純綠融資復雜得多。金融機構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抓住市場機遇。”馬駿總結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